一定空間範圍內(國傢或地區)由幾種運輸方式的線路和樞紐等固定技術裝備組成的綜合體。運輸網是運輸生產的主要物質基礎,其空間分佈、通過能力和技術水準,體現整個運輸系統的狀況和水準,在運輸業發展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運輸網按其空間範圍可分為國傢運輸網和地區運輸網;根據各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和運輸需要,可有由兩種運輸方式如鐵路和公路、公路和水路組成的運輸網,也可由幾種運輸方式組成的運輸網。

  發展簡況況 運輸網經歷瞭漫長的發展過程。最古老的運輸網是由通行人和役畜的道路以及航行舟筏的天然河流、湖泊等水道所組成。隨著畜力車和帆船的使用,人類開始有計劃地修建道路,整治河湖天然水道,開挖運河,並開始開辟海上航線。道路、內河航道和海上航線構成瞭古代運輸網。18世紀工業革命以後,蒸汽機、各種類型的內燃機、電動機相繼應用於運輸業,以致19世紀和20世紀初先後出現瞭鐵路列車和機動船舶、汽車、飛機等新型運輸工具,相應形成現代鐵路運輸、水路運輸、公路運輸、航空運輸和管道運輸等五種運輸方式,從而產生瞭由鐵路、公路、內河航道、海上航線、空中航線、管線,以及車站、港口和航空港等組成的現代化運輸網。

  發展依據 運輸網的發展主要與社會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密切相關。在工業革命前,社會生產是使用人力、畜力、風力等自然力,生產水平很低的自然經濟,運輸網是由佈局分散,通過能力小的道路和河湖、海洋等水道所組成。工業革命後,機械動力的使用,社會化大生產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促進瞭運輸業的技術革命,並形成瞭以機械動力為特征,能力強大的四通八達的運輸網。運輸業作為社會生產的必要條件,要為社會和經濟發展服務。自然資源和人口的分佈,工農業生產的佈局,對運輸網的形成和發展有決定性的作用。如中國的煤炭、鐵礦資源主要分佈在西部和北部,加工工業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因而在中國西部、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之間建設瞭鐵路、沿海航線,它們和長江、大運河等成為能力強大的運輸幹線。

  運輸網作為運輸生產的主要物質基礎,又受到社會經濟規律的支配。實行市場經濟制度的國傢,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和追求最大剩餘價值的原則,各種運輸方式之間和運輸企業之間產生的激烈競爭,使在運輸網發展中,造成一些重復建設和能力過剩;轎車的過量發展,使環境問題、能源問題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使運輸網可以在國傢統一計劃的安排下進行建設,保證以最少的勞動消耗滿足社會的運輸需要。

  中國運輸網的發展 中國的現代運輸網發展較晚。1876年建成淞滬鐵路,1906年在廣西鎮南關(友誼關)和龍津間修建50公裡公路。此後半個多世紀裡,鐵路、公路發展十分緩慢。到1949年底,全國現代運輸線路17.61萬公裡,其中鐵路2.18萬公裡,公路8.07萬公裡,內河通航裡程7.36萬公裡。河港海港數量不少,但大多處於自然狀態。這個運輸網的分佈偏於東北和沿海地區,技術裝備十分落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展開瞭大規模運輸建設。到1984年底,運輸線路的總裡程達到136.2萬公裡(見彩圖)。

中國運輸網現狀圖 其中鐵路5.45萬公裡(包括地方鐵路0.27萬公裡),公路92.67萬公裡,內河航道10.92萬公裡,民用航空線路26.06萬公裡,油氣管道從無到有達到1.1萬餘公裡。1983年底沿海萬噸級以上的深水泊位達到148個。運輸線路佈局有瞭很大改變,在少數民族較集中的西北和西南地區,鐵路、公路長度在1949年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2.09%和11.11%,1983年上升到13.46%和12.45%;同期東北地區的鐵路、公路比重從40.07%和23.49%下降到23.45%、10.85%。技術裝備水平有瞭很大提高,鐵路采用瞭大馬力機車和使用瞭大型車輛,目前貨物列車平均重量達到2131噸;電氣化鐵路裡程達到0.3萬公裡(1984年);安裝自動閉塞和半自動閉塞的線路占線路總長的94%。鋪有高級、次高級路面的公路達18萬公裡,約占全國公路總長的20%。內河航道中長江等一些幹線航道已實現夜航,船舶的載重噸位也不斷增加。技術裝備的改善,為提高運輸能力、降低運輸成本起瞭顯著的作用。

  中國的運輸網雖然有瞭很大發展,但仍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中國每萬平方公裡領土面積擁有的鐵路長度居世界第70多位,公路居第49位,沿海深水泊位的數量遠遠少於經濟發達國傢。運輸網的通過能力不足,已成為制約國民經濟發展的因素;而且多年來,在重視發揮鐵路作用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忽視瞭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運輸方式的發展。今後對運輸網的建設,在大力加強鐵路建設的同時,要加快公路、內河航道、港口、航空港和航線,以及油氣管道的建設。保證以最少的投資,建設一個各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四通八達,技術先進,運輸質量好的運輸網,滿足國傢客貨運輸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