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電網中負荷低谷時的電力,由下水庫抽水到上水庫蓄能,待電網高峰負荷時,放水回到下水庫發電的水電站。又稱蓄能式水電站(圖1)。在許多電網中因峰穀差擴大和多種經濟原因,迫切要求調峰電源。抽水蓄能電站既是良好的調峰電源又具有電網調度上的高度靈活性。它與常規水電站相比,除瞭具有相同的調峰、調相和備用的功能外,還能利用電網低谷時的電力(稱填穀),把電網內成本低的電能,轉換為成本高,售價也高的峰荷電能,故可為整個電網帶來經濟效益。

<

  沿革 早期的抽水蓄能電站是擴建常規水電站,使既有發電機組又有抽水機組,稱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其後則向純抽水蓄能電站發展。西歐幾座較早的大型抽水蓄能電站均采用水輪機與水泵分開,僅發電機與電動機合並的三機式機組。例如盧森堡境內的菲安登抽水蓄能電站的第一期工程,它是西歐聯合電網中的一座重要調峰電站。裝9臺10萬kW機組,為三機式非可逆臥式機組,選用地下廠房。自從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的海沃西水電站1956年擴建時,采用一臺6萬kW水輪機與水泵合一的大型可逆式機組取得成功後,這種二機式可逆機組得到迅速推廣。它不僅是發電機與電動機合一,水輪機與水泵也合一,因此機組大量簡化,廠房空間也大為縮小。三機式與二機式的比較,可用西歐的兩座工程實例說明(圖2)。菲安登抽水蓄能電站在1973年的二期擴建工程,也改用一臺19.6萬kW的可逆機組。

  由於抽水蓄能機組技術上的突破,調峰火電所用的石油價格上漲,以及某些國傢的核電比重大增,故抽水蓄能電站作為有利的調峰電源,得到迅速發展。1960年全世界抽水蓄能電站容量才350萬kW,以西歐占多數,1970年增至1600萬kW,美國、日本大量發展。到1980年急增至4600萬kW。據1985年的初步統計,世界上已建成的抽水蓄能電站容量已逾6500萬kW。英國的迪諾威克抽水蓄能電站容量180萬kW,為該國最大的水電站。此外,美國已在研究利用廢棄礦井作為地下水庫的抽水蓄能電站。

  工程特點 ①機組:抽水蓄能電站的發展與可逆式蓄能機組向高水頭、大容量發展密切相關。1972年可逆式單轉輪機組限制在400m水頭,1980年發展到600m水頭,用於南斯拉夫的巴伊納巴什塔抽水蓄能電站。水頭最高的可逆式單轉輪機組用於1988年正在施工的保加利亞柴拉抽水蓄能電站,水頭676.8m,單機容量20萬kW。至於高水頭可逆式的單機容量也正從20萬kW逐步向更大容量發展。例如1984年投產的美國赫爾姆斯抽水蓄能電站單機容量40萬kW,預計1988年投產的日本今市抽水蓄能電站單機容量35萬kW。中國廣東省從化縣的廣州抽水蓄能電站,第一期工程4臺各30萬kW,於1988年開始建設。此外,為適應地下水庫抽水蓄能電站的需求,現正研究1000m級水頭的可逆式單轉輪機組。法國已率先選用四轉輪無活動導水葉的可逆式蓄能機組,安裝在大屋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內,裝機容量122.4萬kW,水頭955m。②土建:抽水蓄能電站的站址選擇,從土建觀點須挑選落差(H)大,而且水平距離(L)短的上、下水庫庫址和相應壩址。L/H是評定工程優劣的一個指標,以其值小為好。站址還應靠近負荷中心,且能獲得低價的抽水電能。其上、下水庫如能利用天然湖泊或已建水庫,則可節省大量工程量。例如美國拉丁頓抽水蓄能電站,在1985年前是世界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它利用密歇根湖為其下水庫。抽水蓄能電站的進水口,由於工況復雜,需作周密的設計和模型試驗。高水頭大容量抽水蓄能電站多選用地下或半地下廠房,其承受高壓的壓力水管和深埋地下的廠房,往往是土建中的重點。③規劃和運行:抽水蓄能電站的裝機容量應與其庫容相匹配。一般情況控制於上水庫的調蓄庫容,其調蓄水量一般不低於裝機滿發4~6h所需水量。同時還須考慮備用庫容。大型抽水蓄能電站要承擔電網中多種備用容量的需要,須能頻繁起停,故在大容量多機組的抽水蓄能電站中,應對其發電電動機組的起動設備提出更為嚴格的要求。

  中國抽水蓄能電站概況 中國抽水蓄能電站起步較晚,除臺灣省外,現已投入運行的都是水頭較低的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如河北省崗南水庫和北京市密雲水庫。以供水為主的河北省潘傢口水利樞紐正在建設混合式抽水蓄能電站,共3臺9萬kW機組。由於該水庫水位變幅大,選用瞭雙轉速的可逆機組,即發電和抽水時不僅旋轉方向相反,而且各有一個額定轉速。崗南、密雲兩水庫也有水位變幅大的情況,曾選用斜流式轉輪可逆機組,與之適應。臺灣省明湖抽水蓄能電站選用4臺高水頭機組,總容量100萬kW,以著名的日月潭水庫為其上水庫,已於1985年投產。另一座也以日月潭水庫為上水庫的明潭抽水蓄能電站,裝機160萬kW已動工興建(見日月潭水電站群)。中國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正在籌建中型的和大型的抽水蓄能電站。其中,廣東省廣州抽水蓄能電站計劃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完成。

  

參考書目

 梅祖彥:《抽水蓄能技術》,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