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垂拱四年(688)武則天在洛陽主要宮殿乾元殿址附會古代明堂制度建造的殿堂,供佈政、祭祀、受賀、饗宴、講學辯論之用,是唐代著名大型建築物。

  相傳建造明堂始於黃帝時,是祭祀上帝的建築,《周禮》稱之為明政教之堂。關於明堂制度古代說法不一,其功能多同後代宮殿重複。漢以後儒者各立門戶,意見分歧,甚至激烈到方案不能確定而無從建造的程度。唐太宗、高宗都曾打算建造明堂,因爭議不決而止。武則天出於政治需要,力排眾議,從位置和形制上都不顧顧古代傳說,建造明堂。據記載,明堂方300尺,為多邊形,圓頂;高294尺,分三層,下層佈政,中層祭祀,上層是圓頂亭子,上立高1丈的塗金鐵鳳,屋頂鋪木胎夾紵漆瓦。明堂有上下貫通的巨木中柱,作為鬥栱梁架依附的主幹。明堂後建有高五層的天堂,內置高百尺的夾紵佛像。天堂的第三層已高過明堂,是更高大的建築。695年明堂和天堂燒毀,696年春重建明堂。明堂、天堂的規模和復雜程度超過唐兩京所有宮殿。前後兩次建造,日役萬人,包括清理場地,都沒有超過一年時間,反映其設計、施工能力已接近或達到封建社會的最高水平。武則天死後,於737年拆去上層,恢復為乾元殿,約在755年以後安史之亂中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