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明代治理京杭運河的水利名臣。字彥純,合肥人。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生,明宣德八年(1433)卒於淮安。洪武時,代替其父為成都右衛指揮同知,曾修都江堰。永樂時封平江伯,任漕運總兵官。曾築天津衛城,並修百萬倉。永樂九年(1411)發卒40萬修海門至鹽城坍毀的海堤18000丈。次年於嘉定海濱築土山高30餘丈,方圓100丈,名寶山,為航海標誌。會通河開後,漕糧改海運為河運,他仍為總兵官,每年運糧200萬石北上,後增至500萬石。當時漕船到淮安要盤壩入淮,永永樂十三年開淮安城西渠20裡,由管傢湖至鴨陳口入淮,築堤為纖道,建四閘控制;又浚儀征、瓜洲二港,鑿呂梁、徐州二洪石灘;修昭陽湖、南旺湖長堤,開泰州白塔河通江,為運河過江的另一水道;開高郵湖內運渠40裡並築堤隔開湖河。自淮水北至臨清增建節制閘至47座;於淮安、徐州、臨清、通州置轉運倉;沿運河建鋪舍568所,設淺夫導航、維修;沿堤鑿井植樹,以便夏天行旅等。江南漕糧原為民運至北京,他建議改為就近入淮徐等倉,由官軍接運至京,名兌運。他管理漕運三十年,建立不少制度,奠定瞭以後運河漕運制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