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位於華北平原東部,海河入海處,是中國重要的工業、貿易、經濟中心城市之一。天津是中央直轄市,行政區域包括市內六個區,四個郊區,塘沽、漢沽、大港三個沿海市區,薊縣、寶坻、武清、靜海、寧河五個縣。全市總面積11305平方公裡,1984年底總人口795.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437.1萬人;市中心建成區面積約200平方公裡,人口324.7萬人。

  沿革 北宋時在今市區三叉河口一帶設河平塞塞;金代設直沽塞;元延祐三年(1316)稱海津鎮;1400年明燕王朱棣改海津為天津,明永樂二年(1404)築城設衛,成為沿海近畿城市。明清時期,大運河漕運興旺,促進瞭天津商業繁榮。鴉片戰爭前夕,天津已是一個有20萬人口的繁華城市。1860年英法聯軍侵華戰爭後,天津開辟為通商口岸,先後有英、法、德、日、意、比、奧、俄等八國在天津開辟租界,總面積達15平方公裡。由於租界各自為政,道路等基礎設施沒有統一規劃,城市佈局混亂,建築、人口高度密集。

  規劃和建設 1952年,天津市開始編制城市規劃,到1985年,曾經多次修改、補充和重新編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天津市著重解決威脅城市安全的防洪工程和工人住房問題。整治瞭新開河等泄洪、排水河道,開挖瞭獨流減河;改造瞭五千多處貧民居住的“窩鋪”,修建瞭七個工人新村,總建築面積達105萬平方米。

  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建設瞭白廟、北站外、土城和陳塘莊四個工業區,開辟瞭楊柳青、咸水沽、軍糧城三個衛星城鎮,整頓、建設瞭城市道路等市政工程設施。修建瞭尖山、丁字沽等一批新居住區,新建瞭水上公園等公共服務設施,使城市的各項設施有初步的改善。

  1959年重新編制瞭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規劃采取瞭組團式佈局,提出在近郊和沿海發展衛星城鎮。1958~1965年間,陸續開辟瞭東南郊、北倉、引河北、新開河、楊莊子、西營門、程林莊等工業區;建設瞭西青道、京津、津塘公路等主幹道;新建瞭凌莊水廠、馬廠水廠,改建瞭下水道系統,開挖瞭大沽、北塘兩條排水河道,解決瞭對海河的污染問題,為節水防咸還修建瞭海河河口防潮閘;新建瞭一大批住宅和公共服務設施,城市的各項設施得到瞭進一步的改善。

  1966~1975年城市規劃和管理工作陷於停頓,各項建設失去控制,在亂占土地亂建設的情況下,出現瞭五個工業地段和散佈市郊的三十餘處工廠“攤點”。這一時期雖然建設瞭6.5公裡的地下鐵道,開辟瞭大港油田和大港石油化工城和近郊大南河輕紡工業衛星城,但城市建設落後於工業建設。

  1976年天津受到唐山大地震的波及,破壞嚴重。1977年,以災後的恢復、重建為主要內容編制瞭城市規劃,並據此進行瞭大規模的改造和建設工作。在基本恢復震災造成的破壞以後,又根據國傢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於1981年進一步編制瞭城市總體規劃。近年來完成瞭引灤入津引水工程,初步解決瞭城市水源問題;擴建、新建瞭自來水廠;建設瞭大型污水處理廠;新建瞭東郊、西郊煤氣廠,擴充瞭天然氣和液化石油氣的供應;改造第一發電廠為熱電廠,實現中心區集中供熱;開辟瞭主幹道網的中環線;建設瞭海河大橋,開發海河下遊航運;擴建瞭塘沽新港集裝箱碼頭,建設瞭海河二道閘,為擴大內河港海運創造瞭條件;完善瞭境內公路網;航空港擴建為國際一級備降機場;市政公用設施有瞭較大提高,城市交通有瞭較大的改善。

  1984年以後,為適應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需要,在塘沽新港附近開辟瞭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市內設立瞭涉外活動區,並建設各種有關設施。舊區改造取得瞭較大的進展,整治改造瞭嚴重積水的舊住宅區,維修瞭有特色的舊建築和古建築,整修和新建瞭一批沿街建築和高層住宅;建設瞭海河兩岸的帶狀公園,大力發展街頭綠化和庭院綠化,美化瞭居住環境,進一步開展瞭大氣和環境污染治理工作。但是由於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嚴重,舊區改造工作是今後較長時期內的一項艱巨任務。

  規劃要點 1985年又修訂瞭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此規劃是以京津唐地區國土規劃和有關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劃為依據編制的,其特點是確定瞭全市范圍內城鎮和工業發展的全面佈局。工業建設的重心有計劃地移向沿海地區,開發海河下遊工業區和濱海工業城鎮,積極建設衛星城和縣鎮小城市。城市佈局是以海河為軸線,天津市區為中心,包括塘沽和海河下遊工業區,形成城市主體,與周圍的濱海城鎮、近郊衛星城、五個縣城和建制鎮,以及重點鄉鎮組成多層次城鎮網絡體系(見圖)。要求到20世紀末,把天津市建設成為具有先進技術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開放型的多功能經濟中心和現代化的國際性港口城市。全市總人口將發展到950萬人左右,城鎮人口比重由1964年的54.9%提高到64%左右,其中城市常住人口為610萬左右。通過有計劃地向沿海和衛星城鎮擴散工業和人口,中心市區人口控制在380萬人,用地控制為330平方公裡。塘沽包括港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將發展到60萬人。整個沿海地區城市人口將達120萬人。

天津市和濱海地區規劃示意圖

  海河將成為貫穿中心市區和濱海地區的天然軸線。二道閘以上的河段以蓄水為主,適當發展遊樂設施,沿岸建設大型公共建築,擴大綠地面積,形成市區的主要風景線。71平方公裡的中心市區要發展科學、文教事業和第三產業,市級商業中心從原有的勸業場、和平路一帶適當外延,南市將是公共建築和商業機構集中的地區,解放南路、南京路、進步道要恢復和發展金融機構;在丁字沽、中山門規劃新建兩處市級副中心。

  在城市道路交通方面,將以內、中、外三條環線和14條放射線組成的主幹道系統為骨幹,組織快速交通;遍佈全市的次幹道優先發展公共交通,並利用一般性道路組成區域性自行車交通系統。此外,繼續發展地下鐵道和快速有軌交通,加強市區與近郊的聯系。

  海河下遊以航運為主,通行萬噸以下海輪,沿岸開辟碼頭、倉庫;北岸發展鋼鐵、機械加工企業,南岸建設輕紡工業、精細化工企業。

  濱海地帶的港口和造船、機械、建材、化工、輕紡工業將有進一步的發展,並利用沿海口岸優勢,積極發展漁業、第三產業,建設經濟技術開發區,推動海洋工程的開發。以塘沽為核心形成的港口城市,將成為濱海地帶的經濟、文化、科技中心。北翼的漢沽將建成以海洋化工為主的工業城市;南翼的大港將建成以石油化工為主的工業城市。在其周圍發展北塘、葛沽、小站、官港、二號院(大港石油區生活基地)等小城鎮,形成濱海城鎮體系,利用其在渤海灣海岸帶中心的有利地位,為繁榮和發展渤海灣經濟協作圈作出貢獻。(見彩圖)

天津市海河兩岸市中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