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是中國河北省重要的工業城市,地處華北平原東部,南臨渤海,北依燕山,西北距北京180公裡,西南距天津120公裡。轄豐潤、豐南、遵化、遷安、遷西、玉田、灤縣、灤南、樂亭、唐海10個縣。1984年全市總人口60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3萬;在全市總人口中,市轄區總人口137萬人,其中中心市區人口46萬人。1984年全市總面積13472平方公裡,其中市轄區面積為1090平方公裡。境內有京山、通坨、京秦、唐遵4條鐵路通過。東鄰秦皇島港137公裡,西距塘沽港855公裡,交通方便。

  城市沿革 唐山自明代永樂年間開始制陶生產,19世紀末,隨著煤炭的開采而發展成工業城市。1877年清朝政府在此建立開平礦務局,開始采煤。1881年修建瞭中國最早的鐵路──唐胥鐵路。1906年創辦瞭灤州礦務局。隨著煤礦、鐵路和工廠的建設,人口逐漸增加,商業日趨繁盛,1928年設唐山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唐山的采掘、陶瓷、建材、冶金等工業有很大發展。1957年編制瞭城市總體規劃。

  1976年7月28日,唐山、豐南一帶發生7.8級強烈地震,城市房屋建築幾乎全部倒塌,鐵路交通、郵電通信、供電、供水完全中斷,道路橋梁、工廠設備、農田水利設施都遭到嚴重破壞。地震後,政府立即領導人民恢復生產和重建傢園。到1984年末,恢復建設的房屋面積已超過地震前,達到1608萬平方米,其中住宅969萬平方米。

  恢復重建規劃 唐山地震後,著手編制恢復重建規劃(見圖)。方案本著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合理佈局、保護環境的方針,充分考慮到原有煤炭、鋼鐵、電力、陶瓷、建築材料等工業發展的優勢,註意改造地震前的市區中存在的佈局混亂,環境污染嚴重,道路交通不暢等問題,按照現代城市的要求,進行重建。

  城市佈局 地震前,唐山市分為兩大片:一片是東礦區;一片是老市區(包括路南、路北兩個區)。根據地震後的實際情況,對市區的佈局作瞭較大的調整:

  ①將原老市區的8個較大的工廠遷往市區以北25公裡的豐潤縣城以東地段,結合新建的冀東水泥廠、熱電廠,形成一個以機械、紡織工業為主的新區。人口規模近期為6萬人左右,占地7平方公裡。

  ②重建的老市區以煤炭、鋼鐵、電力、陶瓷、建築材料等工業為主,全市性的管理機構設在這裡,是全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規模近期為40萬人左右,占地40平方公裡。

  ③東礦區基本上在原地恢復建設。以開灤煤礦的5個礦為基礎,鄰近礦井建設居民點。形成分散佈局、相對集中,相互之間有緊密聯系的礦區城鎮群。人口規模近期為30萬人左右,占地25平方公裡。

  這樣,全市由老市區、東礦區和新區三大片構成,各區相距25~30公裡左右,呈鼎立之勢;中間是鳳山腳下的陡河水庫風景區;京山、通坨、唐遵三條鐵路和唐豐、唐古、豐古三條公路連通市區各片。城市近郊比較分散的廠礦所在地,都靠近廠礦建設獨立的工業小城鎮。

  功能分區 重建規劃的功能分區為:

  ①老市區:陡河自東北向南穿過市區,大城山位於陡河西岸,規劃中充分利用瞭這個自然條件,即陡河以東佈置鋼鐵、陶瓷工業區;陡河以北為機械工業區;陡河以西為生活居住區。大城山則成為工業區與生活居住區之間的天然屏障。中心區位置接近於生活居住區的幾何中心,靠近城市主幹道,交通方便。這裡設有行政中心、文化、商業中心和體育中心,各自相對集中,形成較為完整的建築群體,相互有所分隔,做到互不幹擾。生活居住區的規劃結構以3~5萬人為一個居住區,每個居住區由3~5個小區組成。住宅、商業、文化、衛生、教育、市政公用設施、公共綠地等配套建設,使居民生活方便,兒童可就近入學。住宅以四、五層為主,適當佈置少量點式住宅,以豐富小區的建築景觀。

  ②新區:依托豐潤縣城關向東發展,背靠還鄉河,面對通坨鐵路。區內有一條北東向的構造斷裂帶,在它上面規劃瞭一條80米寬的綠化隔離帶和林蔭道;以西為生活居住區;以東為工業區和倉庫區;北部利用還鄉河的河套地段佈置公園。

  交通 ①鐵路:為瞭解決京山鐵路壓在煤層上和分割城市、影響市區交通問題,規劃將京山鐵路改線,遷出老市區,從城市西部通過,在老市區與新區之間形成鐵路三角樞鈕。原有的京山鐵路路段改為工業專用線,並開辟市郊列車,方便職工上下班。

  ②道路:地震前城市道路狹窄而彎曲,丁字路多,對外出入口少,交通堵塞嚴重。規劃采取加寬路面、增辟幹道、裁彎取直、打通丁字路口等方法,以形成方格網式道路系統。在交通量較大的路口規劃設置立體交叉橋、環島交叉口,並擬設置自行車專用道路。

  城市綠化 全市規劃設9處公園。利用陡河水庫的庫區水面和鳳山的自然環境,以及路南采煤塌陷地區不宜建設的用地,開辟兩個風景區,在陡河兩岸植樹,形成濱河綠帶。

  防震措施 唐山是全國重點防震城市之一。恢復重建規劃從城市佈局、建築結構、防洪、道路交通及供水、供電系統等方面,都考慮瞭防震問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①城市用地的選擇。註意地質條件的勘察,盡量避開砂土液化地段和地質斷裂帶。②房屋建築的設計。按地震烈度8度設防,重要建築物註意加強防震的結構措施;合理確定建築密度,保證留有足夠的空曠地帶。③防洪。將處於城市上遊的陡河水庫堤壩按防震要求進行加固;陡河河道按宣泄百年一遇的洪水的要求,予以加寬和裁彎取直,註意疏浚河床,加大排洪能力。④交通。增加對外交通道路的出口,增強同北京、天津、秦皇島等城市的交通聯系和運輸能力;市內道路力求平直通達。⑤城市供水。采取多水源、分區環形供水;管道采用柔性接口;用水量大的工業企業設自備水源;盡量保留城市中原有水井,以應急需。⑥供電。采用多電源環路供電,通過高壓供電線路把鄰近地區的若幹電廠連通,構成電網;對變電所、配電室、控制室、調度室等采取措施,提高防震標準。⑦通信。有線通信和無線通信相結合;機房適當分散建設,無線通信機房佈置在安全地點,保證發生災害時通信聯系不斷。防止地震次生災害,將易燃、易爆、劇毒品倉庫遷出市區,佈置在遠離居民區的獨立地段。

  規劃中還保留瞭唐山市的7處地震遺跡,供進行地震科學的研究、考察和憑吊、參觀。1976~1985年,經過9年的恢復重建,規劃方案已經基本上實現。(見彩圖)

1976年大地震後重建的唐山市中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