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建築師和建築教育傢,現代主義建築學派的宣導人之一,包豪斯的創辦人。1883年5月18日生,1969年7月5日卒。

  生平 格羅皮烏斯原籍德國,19903~1907年就讀於慕尼黑工學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學院。1907~1910年在柏林建築師P.貝倫斯的建築事務所任職。1910~1914年自己開業,同A.邁耶合作設計瞭他的兩座成名作:法古斯鞋楦廠(見彩圖)和1914年在科隆展覽會展出的示范工廠和辦公樓。1915年開始在魏瑪實用美術學校任教。1919年任校長,將實用美術學校和魏瑪美術學院合並成為專門培養建築和工業日用品設計人才的學校,即公立包豪斯學校。1928年同勒·柯佈西耶等組織國際現代建築協會,1929~1959年任副會長。1934年離德赴英開業。1937年到美國定居,任哈佛大學建築系教授、主任。1952年起任榮譽教授,參與創辦該校的設計研究院。格羅皮烏斯在美國廣泛傳播包豪斯的教育觀點、教學方法和現代主義建築學派理論,促進瞭美國現代建築的發展。他在美國還從事設計實踐。最初同學生合作成立建築事務所,設計住宅;1945年又同他人合作創辦協和建築師事務所,發展成為美國最大的以建築師為主的設計事務所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建築理論和實踐為各國建築學界所推崇。50~60年代,他獲得英國、聯邦德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等國建築師組織、學術團體和大學授予的榮譽獎、榮譽會員稱號和榮譽學位。

德國法古斯鞋楦廠,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作,1911~1912年建,W.格羅皮烏斯和A.邁耶設計

  理論和實踐 格羅皮烏斯積極提倡建築設計與工藝的統一,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講究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這些觀點首先體現在法古斯鞋楦廠和1914年科隆展覽會展出的辦公樓中。兩幢建築均為框架結構,外墻與支柱脫開,作成大片連續輕質幕墻。法古斯鞋楦廠的幕墻由大面積玻璃窗和下面的金屬板裙墻組成,室內光線充足,縮小瞭同室外的差別;房屋的四角沒有角柱,充分發揮瞭鋼筋混凝土樓板的懸挑性能。展覽會辦公樓正面兩端各有一個全玻璃幕墻的圓塔。裡面的螺旋形樓梯與上下樓梯的人全部暴露出來。這些作法在後來的現代建築中,特別是在百貨商店和療養院之類的公共建築中廣為應用。上述兩座建築不僅提出瞭新的功能和表現出新的美學觀點,並且說明功能和美觀是同現代材料和結構技術分不開的。

  格羅皮烏斯在他設計的包豪斯校舍的實驗工廠中更充分地運用玻璃幕墻。這座四層廠房,二、三、四層有三面是全玻璃幕墻,成為後來多層和高層建築采用全玻璃幕墻的先聲。

  把大量光線引進室內是當時現代主義建築學派主張的現代功能觀點的一個主要方面。歐洲傳統建築大多室內幽暗,陽光很少,而格羅皮烏斯設計的房屋有較大的窗戶,有陽臺。在總體佈局上,為瞭保證陽光照明和通風,屏棄瞭傳統的周邊式佈局,提倡行列式佈局,並提出在一定的建築密度要求下,按房屋高度來決定它們之間的合理間距,以保證有充分的日照和房屋之間的綠化空間。這些觀點在格羅皮烏斯1929~1930年和H.沙龍等人共同設計的德國西門子城住宅區(見圖),40年代初和佈勞耶 M.L.合作設計的美國匹茲堡的鋁城住宅區中都得到充分體現。他對建築功能的重視還表現為按空間的用途、性質、相互關系來合理組織和佈局,按人的生理要求、人體尺度來確定空間的最小極限等。這些觀點充分體現在下述建築中:包豪斯校舍,他在英國和E.M.弗萊合作設計的劍橋伊姆品登學院(1936),他和協和建築師事務所同人設計的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1949~1950,見彩圖)以及西柏林漢莎區的高層公寓(1957)。

西門子城住宅區局部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生中心,1949~1950年建,W.格羅皮烏斯等設計

  格羅皮烏斯力主用機械化大量生產建築構件和預制裝配的建築方法。早在包豪斯學校任教時期,他便致力研究使傢具器皿等日用品和建築設計適應工業化大生產的要求,認為隻有這樣才能進行大規模建築並降低造價。他還提出一整套關於房屋設計標準化和預制裝配的理論和辦法。40年代初,他和K.瓦許曼合作研制瞭供裝配用的大型預制構件和預制墻板。

  評價 70年代以來,西方建築界新的建築流派和理論不斷湧現,出現瞭批判現代主義建築千篇一律、枯燥無味的傾向,認為這是偏重功能、技術和經濟效益,忽視人的精神要求造成的。這種批判波及格羅皮烏斯。對於格羅皮烏斯在建築理論和實踐上的作用評價不一,但對於他創立包豪斯學校等在現代建築教育上的貢獻則是一致肯定的。格羅皮烏斯參加發起組織現代建築協會,傳播現代主義建築理論,對現代建築理論的發展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