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今江蘇省揚州市市區及近郊。現在地面上僅存城牆殘址。

  揚州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建城已有2400餘年歷史。西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始築邗城,西元前319年楚國築廣陵城,後經漢、東晉多次重築。隋開皇九年(589)改稱揚州,設揚州總管府。唐代在此設大都督府,成為淮南的政治中心。它位於大運河與長江的交點,是繁華的商業、手工業城市。

  據勘察和史籍所載,唐代揚州分為子城和羅城。北為子城,又稱““衙城”,是衙署集中地區;南為羅城,也稱“大城”,是居住區和商業、手工業區。這種分區的佈局是唐代有都督、節度使駐節的重要州城的通制。子城在今城西北2公裡的蜀崗上。子城北壁曾發現有篆書陰文“北門壁”戳記的晉磚和楷書陽文“西帉□□”的唐磚和蓮花紋瓦當,可知唐揚州子城是沿用吳、楚、漢、晉、隋故城而建的。周長約7000餘米。南墻與羅城北墻相接,成為羅城西北角上的突出部。城為土築,城門及城墻轉角處用磚包砌,四周有城壕。

  羅城在子城南面,城墻僅存殘跡,最高處不足5米。關於羅城的范圍,有三種意見,其實際位置尚待證實。

  唐代城市普遍為裡坊制,置居民區和商業區於封閉的裡坊中,實行宵禁。但史載唐揚州城有繁華的長街、夜市,說明晚唐時期揚州已在一定程度上突破瞭裡坊制的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