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主要用於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動的臺型建築。最初的祭祀活動在林中空地的土丘上進行,逐漸發展為用土築壇。壇早期除用於祭祀外,也用於舉行會盟、誓師、封禪、拜相、拜帥等重大儀式;後來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專用的祭祀建築,規模由簡而繁,體型隨天、地等祭祀物件的特徵而有圓有方,做法由土臺演變為磚石包砌。

  中國歷代各種壇的建築制度有所不同,如天和地、社和稷,有時分祀,有時合祭。都城各壇,其坐落方位,各個朝代有所不同。清清代分佈於北京城內外的壇有圜丘壇(天壇)、方澤壇(地壇)、朝日壇(日壇)夕月壇(月壇)、祈谷壇(天壇祈年殿)、社稷壇、先農壇、天神壇、地祗壇、太歲壇、先蠶壇等。其中天壇、地壇、日壇、月壇分別位於都城的南、北、東、西四郊。

  壇既是祭祀建築的主體,也是整組建築群的總稱。按後一含義,它包括許多附屬建築。主體建築四周要築一至二重低矮的圍墻,古代稱為“”,四面開門。墻外有殿宇,收藏神位、祭器。又設宰牲亭、水井、燎爐和外墻、外門。墻和外墻之間,密植松柏,氣氛肅穆。有的壇內設齋宮,供皇帝祭祀前齋戒之用。整個建築群的組合,既要滿足祭祀儀式的需要,又要嚴格遵循禮制。

  壇的形式多以陰陽五行等學說為依據。例如天壇、地壇的主體建築分別采用圓形和方形,來源於天圓地方之說。現存天壇所用石料的件數和尺寸都采用奇數,是采用古人以天為陽性和以奇數代表陽性的說法。現存祈年殿的前身,是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建造的天地合祭的大祀殿。嘉靖十九年(1540)在大祀殿原址建成行祈谷禮的大享殿(即現在的祈年殿),有三重簷分別覆以三種顏色的琉璃瓦:上簷青色象征青天,中簷黃色象征土地,下簷綠色象征萬物。至乾隆十六年(1751)改為三層均藍色,以合專以祭天之意(見彩圖)。社稷壇則一反中國傳統建築佈局方式,把拜殿設在壇的北面,由北向南祭拜,這是根據《周書》所說的“社祭土而主陰氣也,君向南,於北墉下,答陰之意也。”

北京天壇祈年殿,1540年始建,1890年重建

北京天壇總平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