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豬的地方品種。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和內蒙古等地。具有體型較大、繁殖力強、體脂肪多、耐寒、耐粗飼等特點。300多年前由移民將河北的小型華北黑豬和山東的中型華北黑豬帶到東北地區,經長期風土馴化和選擇(動物)而成。原分大、中、小3型,分別稱大民豬、二民豬和荷包豬。現大型和小型民豬已不多見,中型豬在吉林、黑龍江等地得到瞭保存和利用。其特徵為頭中等大,面長直,耳大下垂,肩胸發達,背腰窄狹,腹大下垂,臀部傾斜,後腿微彎,四肢粗壯,被毛黑色,乳頭7~8對,,排列整齊。成年公豬體重約200千克,母豬約150千克(見彩圖)。冬季密生棕色絨毛,鬃毛長密,因而在室外-20℃的條件下仍能正常活動,並能在簡易棚舍中安全產仔和越冬。繁殖力強,性成熟早,母豬約4月齡出現初情期,發情征候明顯,受胎率高。初產平均11頭,經產13頭。繁殖利用年限長達6~7年。母性良好,泌乳力高。蓄脂能力強。活重90千克屠宰時,腎周脂肪約占胴體重的5%左右,腹外脂肪(皮下脂和肌間脂)占30%左右,而肌肉隻占約45%。肉味香濃。與蘭德瑞斯豬雜交,所得一代雜種產脂力強。在雜交利用繁育體系中,民豬多被用作母本,對於育成東北地區的新金豬、三江白豬等起過重要作用。

大花白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