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綱鱗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俗稱青蟲、鑽桃蟲等作物害蟲,主要為害棉花蕾、鈴。世界性害蟲。在中國遍佈於各棉區。黃河流域棉區為害較重,長江流域棉區有些年份發生也烈。與本種同屬的還有其他一些種類也為害棉花,如中國新疆的大棉鈴蟲(H.peltigera);南北美洲的棉鈴蟲(H.zea)和煙芽夜蛾(H.virescens);大洋洲的H.punctigera等。

  特征 成蟲體長1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雌蛾赤褐色或黃褐色,雄蛾青灰色,前翅近外緣有一暗褐色寬帶,環狀紋圓形具褐邊,中央有一褐點。後翅外緣暗褐色寬帶中央常有兩個相連的灰白斑。卵近半球形,初產為白色,後呈黃色,孵化前變為暗褐色。老熟幼蟲體長30~40毫米,體色變異較大,有綠色、淡綠色、黃白色、淡紅色等。體表有許多尖長的灰褐色小刺。蛹體長15~23毫米,紡錘形,初期綠色、後變為褐色。滯育蛹在化蛹後3~4天,頭部後頰部分仍有斜行黑點4個。

  寄主和危害 棉鈴蟲的寄主植物種類很多,除棉花外,還為害玉米、小麥、大麥、高粱、大豆、花生、豌豆、蠶豆、苜蓿、苕子、番茄、辣椒、芝麻、向日葵、南瓜、檾麻、紅麻、亞麻、煙草等作物,以及其他多種野生植物。幼蟲主要取食蕾、花、鈴,幼蕾稍受咬傷,苞葉即行張開,變黃脫落。為害棉鈴時,常從基部蛀入取食一空。1頭幼蟲一生約為害10多個蕾、鈴,常從棉株上部向下部轉移或轉株為害。棉株受害後蕾鈴脫落,造成減產。

棉鈴蟲

  生活習性 不同地區棉鈴蟲發生的代數不同。如在黃河流域棉區每年發生4代,以6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的第2、第3代為害較重;在長江流域棉區每年發生4至5代,以7月中至8月下旬的第3、第4代為害較重;遼河流域及新疆大部分棉區,每年發生3代,為害較重的是第2代。各地第1代棉鈴蟲幾乎都在棉田外其他寄主上為害。發生最適氣溫為25~28℃,相對濕度為70%左右。氣溫高過34℃時產卵量降低或產不育卵。羽化、交配和產卵都在夜晚進行,羽化當夜即可交配。每頭雌蛾平均產卵約1000多粒。卵散產。凡長勢好、現蕾早而多的棉田著卵量大。棉花生長後期多產卵在貪青晚熟的棉株上。在其他寄主作物上,卵多產於結實器官。若在棉花行間種植花期相同的玉米或高粱,作為誘集作物,可減少該代在棉株上的落卵量。成蟲善飛翔,能借助氣流作遷移擴散。睛天黃昏時常到開花的蜜源植物上取食,黎明前即隱蔽潛伏,白天常棲息於棉花葉背、花冠或玉米、高粱心葉內。幼蟲孵化後常取食卵殼和尚未孵化的卵,3齡以上幼蟲取食量增大且有自相殘殺習性。幼蟲老熟後,在土表下3~5厘米深處,築土室化蛹。在中國大部分棉區,均以滯育蛹越冬,滯育蛹入土比非滯育蛹深。

  發生與環境關系 氣候、天敵以及作物的佈局、品種、栽培技術等對棉鈴蟲的發生均有密切關系。如4、5月間的低溫,能減少第1、2代的發生量,蛹期連續遇雨,土壤含水量長期處於飽和狀態,能導致蛹的大量死亡。天敵也能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第4代棉鈴蟲發生期由於天敵的作用,一般可不進行防治。作物佈局不同,如實行麥棉套種、麥棉鄰作或玉米和棉花套種時,棉鈴蟲發生為害的程度不同。不同品種間的蕾鈴被害程度也有差異。棉田鬱閉、濕度較大,有利於棉鈴蟲的發生。

  防治方法 結合冬耕冬灌破壞越冬蛹。選育種植抗蟲品種或種植短季節品種,保護利用天敵和適時噴藥防治幼蟲等方法。常用的藥劑有久效磷、甲基對硫磷、殺蟲脒、殺滅菊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