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肢動物門(Arthropoda) 肢口綱(Merostomata)劍尾目(Xiphosura)鱟科(Talypleidae)的統稱。水產經濟動物。鱟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生物,寒武紀就出現在地球上,形態構造至今仍無多大變化,故有活化石之稱。古生代時鱟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澳大利亞等地。而現存的鱟分佈範圍狹隘,種類也不多,隻有3屬4種:美洲鱟(Limulus polyphemus)分佈在北美和中美大陸東海岸;中國鱟(TTachypleus tridentatus)分佈在日本瀨戶內海、九州北岸,中國長江以南,一直延伸到印度尼西亞海域;巨鱟(T.gigas)、圓尾鱟(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主要分佈在印度尼西亞至印度恒河口,南海中國廣西沿岸也有分佈。(見彩圖)

中國鱟 人民畫報稿

  形態 鱟形似蟹,最大體長可達60厘米,故又稱王蟹。但構造與蟹有極大不同。體被堅硬的甲殼質外殼,分為頭胸部、腹部、劍尾3部分。頭胸部呈馬蹄形故又稱馬蹄蟹。背面有3條縱脊,中央脊前有1對中央眼(單眼),左右側脊外側生有1對復眼,復眼具光的側面抑制作用,可以加強圖象的反差,使模糊的形象變得清晰。位於頭胸部腹面中央,周圍有6對胸肢,前5對末端呈鉗狀,用以攝食。第6對的端節基部有5個扁平可動的突起,張開時似花瓣。腹部背甲較小呈不規則的梯形,與頭胸甲連接處有一關節,能屈曲。腹部有6對板狀腹肢,為雙支型。第1腹肢左右癒合成扁平葉狀體,其下有1對生殖孔,故又稱生殖蓋板。其餘5對腹肢均有1對葉狀鰓,由150~200個葉狀小片疊成,故稱鰓書。腹肢既是遊泳器官,又是呼吸器官。通過腹肢的撥動,使海水不斷流動以進行氣體變換。劍尾堅硬,呈三角梭柱狀,與腹部連接處有一關節,遊泳時起舵的作用。

  生物學特性 鱟棲息於泥沙質的淺海底,常鉆入泥沙中,隻劍尾外露,也常用腹肢撥水遊泳或以胸肢爬行。以泥沙中的薄殼貝類、沙蠶、海豆芽甚至動物屍體為食。在中國東南部每年6~9月為繁殖期,性成熟的鱟成對遊泳到沿岸潮間帶的沙灘,雄鱟用第2、3胸肢夾住雌體腹甲兩側(見圖)。漲潮時,雌體用爪挖穴產卵,雄性即排放精液,在水中受精。雌鱟可連續挖5~10個穴,每穴產卵100~600粒。卵圓形,淡黃色,直徑3~4毫米。穴中的卵由於海水波動而被泥沙蓋住,經5~6周後孵出幼體。剛出膜的幼體無劍尾,酷似已絕滅的古生物三葉蟲,故名三葉幼蟲。這說明鱟與三葉蟲有著親緣關系,對研究節肢動物的系統發生有重要意義。三葉幼蟲蛻殼之後才長出劍尾。鱟在生長過程中不斷蛻殼,雌鱟一生要蛻殼18次,雄性19次,歷時15年才能達到成熟,此後就不再蛻殼。

  經濟價值 鱟的肉、卵均可食用,但因鱟血液中含有0.28%的銅,多食會中毒,嚴重的會導致死亡。《本草綱目》記載鱟的肉、殼、膽、尾、卵等都可入藥。20世紀60年代末鱟血中細胞溶解物被制成鱟試劑,用於檢測革蘭氏陰性菌的內毒素,極為敏感,可廣泛用於醫藥衛生、食品、水質檢驗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