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葵科(Malvaceae)木槿屬一年生草本。又名洋麻或槿麻,臺灣稱鐘麻。韌皮纖維作物,是20世紀初發展起來的麻紡工業原料。

  Н.И.瓦維洛夫認為紅麻原產印度。也有認為熱帶非洲是其起源中心。分佈廣,世界各地都有種植,以中國、泰國、印度、蘇聯栽培面積較多,其次是孟加拉、越南、巴西、古巴、印尼和伊朗等。中國於1928年引種成功。50年代因炭疽病為害,大部分地區停種。60年代以來由於推廣以抗病品種為主的綜合防病措施,紅麻麻生產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現廣東、廣西、浙江、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省(自治區)都有栽培。

  形態和類型 莖直立,高3~5米,粗1.5~2.0厘米,有綠、紫、紅或淺紅等色。按葉形不同可分為掌狀裂葉型和闊卵葉型,苗期葉均為心臟形,發育盛期才表現為掌狀裂葉或闊卵形,生育末期又都為披針形。花淡黃或乳白色,花柱5裂,柱頭紫或紅色。蒴果成熟後黃褐色,每果有種子25~30粒。種子腎形,黑灰色,千粒重25~30克(見圖)。

紅麻

  紅麻的分類主要以葉形、莖色、成熟期為標準。印度劃分為5個變種、8個類型;日本則根據品種對光、溫的生態型反應,劃分為感光型與感溫型兩類。中國劃分為13個類型。染色體數均為2n=36。

  栽培 紅麻是喜溫作物。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為25℃左右。要求無霜期在150天以上;在生長期間的降水量不少於500毫米左右,分佈均勻。適於土層深厚的砂質壤土。幼苗期怕澇,但成株後抗澇能力增強。株高50厘米左右時,淹水沒頂5天後仍能正常生長,淹水沒頂9天還可存活;生長中後期麻株淹水後能長出大量不定根,維持麻株的正常生長,是澇窪地區的一種穩產作物。紅麻屬短日照作物,生長期間日照時數延長,有利營養生長,抑制生殖生長;縮短光照則可促進生殖生長。故可在低緯度繁殖晚熟良種種子,於高緯度種植收麻。

  紅麻一般在3~5月間土溫穩定在12℃以上時播種。播前要施足基肥。麻苗出土後1個月左右是蹲苗階段,幼苗生長慢,須註意中耕除草和排漬防澇。麻莖韌皮部含初生纖維和次生纖維。前者自原分生組織分化而來,纖維束長,較柔軟;後者由形成層分化,纖維束短、品質差。采用合理密植可增加初生纖維比重,提高纖維品質。一般以每畝收獲有效株15000~18000為宜。出苗後60~120天是旺長階段,也是纖維累積的主要時期,需在苗高50厘米左右時重施長桿肥。麻株尚在開花並結有少量蒴果時達到工藝成熟,就可收獲。隨即剝皮漚洗或整株漚洗。

  紅麻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和根結線蟲病等。炭疽病為害嫩莖和葉、花、果,尤以侵害生長點為甚,使之變黑腐爛,俗稱爛頭病。根結線蟲寄生在根部,刺激細胞分裂,產生瘤狀物,可使麻株枯死。主要蟲害有小地老虎、蚜蟲和小造橋蟲等。

  用途 紅麻纖維銀白色,有光澤,吸濕散水快。適宜織麻袋、麻佈、麻地毯以及制繩索。帶皮麻桿可作造紙原料,剝皮後的麻骨用於燒活性炭和制纖維板。葉可作牲畜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