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育於熱帶和亞熱帶雨林、季雨林或長綠闊葉林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徵是缺乏鹼金屬和鹼土金屬而富含鐵、鋁氧化物,呈酸性紅色。

  分佈 主要分佈於非洲、亞洲、大洋洲及南北美洲的低緯度地區,大致以南北緯30°為限。歐洲特別是在地中海東岸和巴爾幹半島地區也有類似於紅壤的土壤存在。在中國,北起長江沿岸,南抵南海諸島,東自臺灣省,西至雲貴高原及橫斷山脈的範圍為紅壤的主要分佈區域,總面積達203萬萬平方公裡。

  形成 紅壤所在地區大多高溫多雨、植被茂密。如中國紅壤區的年均溫為15~25℃,≥10℃的積溫為4500~9500℃,最冷月均溫為2~15℃,最熱月均溫28~38℃;年雨量為1200~2500毫米;冬季溫暖幹旱,夏季炎熱潮濕,幹濕季節明顯。

  紅壤的形成過程實際上是在上述生物、氣候條件下,土壤中富鋁化和生物富集相互作用的結果:①富鋁化作用。即在高溫多雨條件下,土壤中矽酸鹽類強烈分解,次生礦物逐漸形成,矽和堿金屬以及堿土金屬不斷被淋失,而鐵、鋁氧化物相對增多的脫矽富鋁過程。以發育於中國雷州半島玄武巖母質的磚紅壤為例,矽的遷移量為70%,鈣、鎂、鉀的遷移量分別為99.6%、97.2%和93.5%;而鐵的富集量為15%,鋁達13%,高嶺石為64%,三水鋁石為13%,氧化鐵為18%。②生物富集作用。即在高溫多雨條件下,生長茂密的植被從土壤中大量吸收礦質養分並合成(通過光合作用)幹物質,再以凋落物的形式歸還土壤,從而豐富土壤中的礦質養分和有機質含量的過程。以發育於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熱帶雨林植被下的磚紅壤為例,每年進入土壤的凋落物每畝達770千克,其中灰分元素占17%,N占1.5%,P2O5占0.15%;K2O為0.35%,相當於每畝吸收瞭灰分元素143.5千克,N10.85千克,P2O51.1千克;K22.55千克。生物富集作用對於彌補因富鋁化作用而淋失的礦質成分,加速生物與養分之間的循環和維持紅壤的肥力,都有重要意義。

  性狀 土體呈均勻的紅色,其剖面構型為A-B-C型。如中國江西的紅壤,可分以下4層:①A層。0~15厘米,呈濁棕色,核狀結構,壤質,稍松。② B層。15~80厘米,亮棕色,粘壤質,較緊實,有少量鐵質結核。③網紋層(BC層)。80~150厘米,亮紅棕夾灰白色,粘土,緊實。④ C層。為巖石風化散碎物質。全剖面呈酸性反應(pH在4.5~5.5間);交換性陽離子以H+AL+++為主,Ca++Mg++含量很低,有機質含量隨植被類型和侵蝕狀況而定。粘粒含量較高,有的可高達30%以上,有效磷含量低。

  類型 根據成土條件的變化和富鋁化作用的強度,中國境內的紅壤可分為4個類型:①磚紅壤。多見於熱帶。土壤基性礦物強烈分解,堿金屬及堿土金屬含量均甚低,粘粒含量可高達50~70%,土壤pH為4.5~5.0,土壤粘粒的 SiO2/R2O3小於1.70。粘土礦物為高嶺石及三水鋁礦。適宜椰子、油棕、劍麻、香蕉等熱帶經濟作物。②磚紅壤性紅壤。多見於南亞熱帶。土體中堿金屬及堿土金屬含量均低,pH4.5~5.0,粘粒的SiO2/R2O31.7~2.0,粘土礦物以高嶺石為主。適宜亞熱帶和部分熱帶作物,如油茶、油桐、柑橘、甘蔗、香蕉、荔枝、菠蘿等。宜栽農作物以水稻為主。③紅壤。多見於亞熱帶低山丘陵地帶。土壤pH5.0左右,粘粒的SiO2/R2O3在2.0~2.2之間,少數可達2.4;粘土礦物以高嶺石為主,但結晶不良,水雲母次之,表明其富鋁化程度較上述兩亞類為弱。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在3%左右,部分遭受侵蝕的紅壤則不足1%。適於種植油茶、油桐、柑橘等亞熱帶經濟作物。宜栽農作物以水稻,玉米等為主。④黃壤。

  利用和改良 為更好地利用紅壤這一重要的土壤資源,須對其淋溶作用強、礦質養分少、酸性大、易產生鋁錳毒害、保肥性能差和質地粘重或砂粒過多等不良性狀進行改良。具體措施:①增施礦質肥料。主要是氮、磷、鉀肥料。由於氮肥在紅壤中的利用率較低(約30%),以施用粒狀或球狀氮肥並深施於距地表6厘米以下為宜。對生長期長的作物,可采用分次施肥的方法。紅壤中有效磷含量極低,施用磷肥是提高紅壤生產力的重要手段。開墾初期若不施用適量磷肥,作物難以正常生長。但由於溶性磷肥(如過磷酸鈣)在紅壤中易被轉化為難溶性磷酸鐵、鋁等化合物,使磷肥的利用率更低(10~20%),因而常將磷肥與有機肥料混合制成顆粒肥料施用;或大量施於苗圃、秧田中,以便日後帶土移栽。對水稻還可用磷肥浸沾根部後再移至大田。施用磷礦粉兼可降低紅壤的酸度,尤適宜於油菜、蘿卜、蕎麥、豆科作物以及橡膠、茶樹等經濟林木。鉀肥主要施用於發育在高度風化的花崗巖、片麻巖、玄武巖、石灰巖和某些砂巖的紅壤,因這類土壤的全鉀和速效性鉀含量均較低。但隨著氮肥和磷肥施用量的增大和復種指數的提高,有不少原來對鉀肥無反應的紅壤也可出現良好的增產效果。此外,紅壤中施用鎂、硼、鋅、鉬等肥料,對某些作物也有明顯的作用。②施用石灰。其作用主要是降低土壤酸性,消除鋁、錳離子對作物的毒害;利於微生物的活動,以促進有機物質分解;減少磷因與活性鐵、鋁結合而被固定,並改良土壤結構。石灰用量:粘土大於砂土,酸性強的土壤大於酸性弱的土壤,旱地大於水田,冷濕地區大於燥熱地區,豆科作物和玉米、大麥、小麥等作物大於馬鈴薯、甘薯等作物,蕎麥田則一般不施。不同石灰物質對降低土壤酸性的效用也有差別,其順序是:生石灰(CaO)>熟石灰[Ca(OH)2]>石灰石粉(CaCO3)。一般而言,每100千克生石灰的效用約相當於140千克熟石灰或180千克石灰石粉。③合理耕作。在中國華中紅壤地區,多針對該地區常發生季節性幹旱和土壤粘重、板結的特點,實行冬深耕、春不耕和夏淺耕;雲南、四川等地則常采用大窩塘或大肥溝耕作法,在窩塘或溝內加入有機肥料和肥沃的礦質土,使土壤與肥料相融,然後種植作物。④選種適當的作物、林木。種植各種綠肥作物以增加土壤有機質和氮的含量,是改良紅壤的關鍵措施。此外,還可適當選種具有固氮能力的林木。由於新墾紅壤地肥力水平較低,種植對土壤肥力要求高的作物常常生長不良,可先種適應性強的甘薯、直立花生、油菜、綠豆、蕎麥等作物,並逐步加大豆科綠肥和作物的比重。為充分發揮紅壤地區的光、熱條件和土壤的潛在肥力,還可在作物或果木中進行間作套種。常見的有在小麥、油菜行間套種紫雲英、苕子,在高粱、甘薯行間套種綠豆,在茶樹或果樹行中間作小麥、苕子、油菜、花生等。⑤旱地改水田。將紅壤旱地築成等高水平梯田種植水稻,可減少水土流失並有利於有機質的積累,提高土壤生產力。為防止旱改水初期可能出現的水稻黑根黃葉等癥狀,宜施足基肥,選用良種壯秧並帶土移栽,早追氮肥,適當施用磷、鉀肥和石灰,淺灌水勤曬田等。⑥保護植被,防治侵蝕。紅壤分佈地帶多雨、並多山地和丘陵。為保護紅壤資源免受侵蝕,凡坡度大於25°的陡坡應以植樹種草為主;小於25°的坡地宜根據坡度陡緩狀況,分別修建寬窄不等的等高梯地或梯田進行種植。(見彩圖)

紅壤利用景觀

紅壤部面圖

  

參考書目

 李慶逵主編:《中國紅壤》,科學出版社,北京,1983。

 Mohr E.C.J.et al.,Tropical Soils,Interscience Publishers Ltd.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