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墓包括李繼遷裕陵、李德明嘉陵、李元昊泰陵、李諒祚安陵、李秉常獻陵、李乾順顯陵、李仁孝壽陵、李純祐莊陵、李安全康陵,另外還有李遵頊和李德旺兩個無號的陵,共11座。其中裕陵和嘉陵是李元昊稱帝後追尊的陵號。年代約自11世紀中葉至13世紀初。陵區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賀蘭山東麓,東西約4公裡,南北約10公裡。197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進行調查,發掘瞭第 8號陵,還發現瞭70餘座陪葬墓,但已遭嚴重破壞。(見彩圖)

寧夏銀川西夏王陵鳥瞰

  陵園遺跡在地面上保存很清楚。以第8號陵為例,在陵園的正南立雙闕,雙闕間辟神道,雙闕以北神道兩側各立1座碑亭,亭北為外神墻、月城和內城。月城在內城之南,東西寬約100米,城內神道兩側立石象生。內城平面長方形,南北長183米,東西寬134米,四角建角樓,每面正中各開1門,南門3個門洞,門內為獻殿。地宮在內城西北隅,地面上有塔式靈臺,從遺留的7級夯土塔身和瓦當、簷椽等來看,原似為一平面八角形的密簷式塔。外神墻與內城相距15米,用石塊壘砌。陵園的最外一周可能原設有籬棘,但現隻存四角上的夯土角臺。西夏王陵與鞏縣宋陵的平面佈置頗不相同,特別是內城呈長方形,前加月城,以及地宮偏處內城西北角並上建塔式靈臺,應是西夏王陵自身的特點,而為北宋諸陵所不見。

  第8號陵的地宮主室呈扁長方形,南北5.6米,東西6.8~7.8米,前有甬道,甬道壁上繪有武士等題材的壁畫。主室兩側各有一小耳室。由於早年遭破壞,墓室結構已不清楚。隨葬品僅存殘缺的金銀飾件、銅甲片、鐵器和陶瓷碎片等。根據已發現的漢文殘碑推測,該陵可能是西夏第8個皇帝李遵頊的陵墓,葬於西夏乾定四年,即寶義元年(1226)。第 2號陵的碑亭出土瞭漢文和西夏文殘碑石塊,從篆體西夏文碑額的題字得知,2號陵是西夏第5個皇帝李仁孝的壽陵。此外,還發掘瞭兩座陪葬墓,出土有絲織品和鎏金銅牛等。(見彩圖)

鎏金銅牛 寧夏銀川西夏陵區101號陪葬墓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