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珠江下遊以新石器時代為主的採石場和石器加工場遺址。位於廣東省南海縣西南20多公裡處,是珠江三角洲平原上一座孤立的古火山丘。山體近圓形,直徑約4公裡,面積約12平方公裡,主峰高度為海拔344米。1955~1978年,中山大學、廣東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單位多次進行考察並試掘,發現石器地點20處左右。該遺址包括的地點多,延續的時間長,內涵相當豐富,對於研究當時開採石料、製作石器的環境、規模、工藝技術水準及其發展變化等有重要價值。

  西樵山的石器地點分佈在山上和四周山麓,往往是在霏細巖或矽質巖露頭的附近,有幾處為采石而開拓的洞穴。文化堆積中大量的是石片碎屑,還有石器半成品、廢品和少量成品。有些地點發現不多的陶片和灰燼,個別地點有人們食後拋棄的成堆介殼,與石片碎屑混雜在一起。沒有發現人類定居生活的遺跡。經試掘的虎頭巖地點,洞內堆積中包含有炭屑、灰燼和燒石,推測當時可能用燒熱巖石後澆水驟冷的方法,使巖石崩裂,撬下石料。西樵山東麓的旋風崗地點,散佈著豐富的細石器,有柱狀、錐狀、楔狀石核和小石葉等特征性器物。由此填補瞭華南地區細石器分佈的空白。這裡的細石器在許多方面與華北的風格相同,說明中國遠古文化發展的共同性。西樵山的打制石器遠多於磨制石器,不過其中有許多屬於磨制石器的半成品,有的磨制石器也僅磨出瞭刃部,沒有制作完畢。主要器形有敲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石錘、石鑿、長身斧、雙肩斧、雙肩錛、有段錛、鏟、矛、鏃等。陶片有夾砂和泥質兩類,飾繩紋、籃紋、方格紋、曲折紋、葉脈紋等。關於西樵山遺址的時代,目前有的意見認為,少部分遺存可能為中石器時代,主要遺存屬於新石器時代的後一階段,下限還當延續到青銅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