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為隋唐兩代都城的所在地,遺留有大量隋唐墓葬。分佈在渭河南北。渭河以北主要是唐代諸陵及其陪葬墓,渭河以南多為中、下級官吏和一般平民的墓葬。西安東郊的韓森寨、郭傢灘、高樓村和西郊的土門、棗園一帶,可能是當時主要的墓葬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等單位,在西安地區發掘清理瞭2000多座隋唐墓葬,其中有墓誌的達數百座。

  唐代的帝陵和“號墓為陵”的陪葬墓,在地面上有陵園建建築,其墳丘作覆鬥形,一般陪葬墓和大型墓的墳丘則多作圓錐形。帝陵和陪葬墓有石人、石獸、石碑和華表等石刻。帝陵尚未進行發掘。其他墓葬除個別為豎穴墓外,絕大多數是洞室墓,都有墓室和墓道,部分墓在墓室和墓道之間有甬道。大型墓往往開鑿天井和壁龕。墓室有土洞和磚室兩種。土洞墓的墓主一般為平民或下級官吏,磚室墓則屬高級官吏和皇室成員,太子和部分公主、王公的墓葬有前後兩個墓室。較大型的墓,都繪有壁畫。這時期的墓葬隨葬品豐富,它們是研究當時各種手工業和工藝美術發展情況的重要實物資料。

  分期與年代 根據墓葬形制、出土器物類型的演變和紀年墓志,隋唐墓葬可分為3期。第一期為隋至初唐,年代為6世紀晚期至7世紀晚期;第二期為盛唐時期,即7世紀晚期至8世紀中葉;第三期為中、晚唐時期,年代為8世紀中葉至10世紀初期。

  墓葬形制 有土洞墓和磚室墓,較大型的墓,墓內均有壁畫。

  墓室 土洞墓的形制先後有明顯的變化。第一期的墓葬,墓室平面多作方形或長方形。部分早期墓的墓室為東西寬、南北窄的橫室,人骨架橫陳於墓室中部或北部,頭多向西,墓道在墓室南壁中部或略偏西。墓室作方形或長方形者,人骨架多在墓室西部,墓道多位於墓室南壁中部或稍微偏東。墓道多數為斜坡式,少數作豎井式或階梯式。第二、第三期和第一期的主要不同點是橫室墓已消失,長方形墓室逐漸增多,人骨架都在墓室的西部,墓道位於墓室南壁偏東處。磚室墓從初唐到晚唐變化不大。墓室平面作方形或近似方形,四周多為中部略向外凸或稍向外張而呈弧形。墓室頂部多為穹窿頂,少數為四角攢尖頂。棺床設在墓室西部,用磚或石板鋪砌而成。墓室南接甬道,甬道偏於墓室東壁。甬道之南為墓道。雙室墓的前室和後室,形狀基本相同,都作方形或近似方形。前、後室之間有甬道相通,前室南壁的甬道與墓道相接。

  天井和壁龕 大型的隋唐墓在墓道和甬道上開鑿天井和壁龕。第一期墓葬中,隋墓一品官的天井多達7個,而壁龕卻較少;初唐時期一、二品官的天井最多為5個,而壁龕則有的多達10個。第二期墓葬中,天井和壁龕以“號墓為陵”的懿德太子墓為最多,7個天井,8個壁龕。至於一、二品官的墓,天井在5個以上的隻占少數,壁龕最多不超過6個。從第二期以後,天井和壁龕有逐漸減少的趨勢。第三期的墓葬,由於墓道縮短,流行豎井式墓道,天井、壁龕逐漸消失。

  棺槨 一般為木質,有些木棺髹漆或加飾鎏金銅帽釘。貴族官僚有的用石棺、石槨。隋開皇二年(582)李和墓的石棺,表面雕刻人物、四神、禽獸和花卉等紋飾,其中以聯珠組成邊圈的圓形獸頭圖案頗具波斯風格。隋貴族少女李靜訓墓的石棺,雕成精致的九脊殿堂形式(歇山式),外壁用陰線刻出人物、龍鳳、卷草等花紋,內壁繪有壁畫。唐皇室成員和一些大臣的墓,往往使用石槨。石槨多數為廡殿式頂,個別為歇山式頂,槨壁雕刻人物、鳥獸、門窗、花草等紋飾。

  壁畫 較大的墓葬一般繪有壁畫,三品官以上的大墓,壁畫的內容更豐富。根據壁畫佈局和內容的發展變化,大致可分為5個階段。第一階段,約為6世紀晚期至7世紀前期,佈局與內容沿襲北朝的舊制,墓道、天井和墓室3部分的畫面分為上下兩欄,全部壁畫以最後一個天井為界分成前後兩個單元,前面單元主要是描繪墓主人外出遊獵的場面,後面單元主要是描寫墓主人的內宅生活及附屬建築物等。第二、第三階段,約為7世紀中期至 8世紀前期,是唐代壁畫特征開始出現和形成的時期,壁畫都是單欄形式,全墓壁畫的佈局趨向一元化。內容除各種出行儀衛外,出現瞭影作的仿木結構,配合以男女侍從,突出瞭墓葬宅院化的特點。第三階段遊樂內容增多,其中有些題材還表現出受中亞的影響。第四階段,約為8世紀中期至9世紀之初,墓道壁畫趨向衰落,墓室壁畫流行墓主人像和折扇式人物屏風畫。第五階段,約為 9世紀初至10世紀初,是第四階段壁畫的簡化,屏風畫的內容以雲鶴、翎毛取代瞭人物。以上第一至第三階段相當於第一、第二期墓葬,第四、第五階段相當於第三期墓葬。

  隨葬品 隨葬品種類很多,計有陶俑、陶器、釉陶和瓷器、三彩器、銅鐵器、金銀器、玉石器、骨蚌器、玻璃器、漆器、錢幣以及墓志等類。

  陶俑 為隨葬品中時代特征較明顯的器物。不同時期的陶俑,在種類和造型風格上都具有各自的特點。第一期墓葬的陶俑,造型呆板,有些還具有北朝遺風。鎮墓獸的恐怖氣氛逐漸增強,人面鎮墓獸和獸面鎮墓獸有明顯的區別。武士俑由持盾演變為不持盾,形體由矮小到比較高大,造型由笨拙到比較生動威武。早期的儀仗俑群以牛車為中心。男俑的冠帽主要有小冠、籠冠、風帽、幞頭等類,女俑的主要特征是梳寬而低的發髻。第二期的陶俑,形象生動,裝飾華麗,尤其是三彩陶俑,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鎮墓獸的恐怖氣氛更加濃厚,人面和獸面之間的差異逐漸減弱,部分鎮墓獸腳下踏怪獸。武士俑逐步演變為天王俑,神態威武兇猛,腳下踏一怪獸或小鬼。男俑的小冠幾乎絕跡,籠冠和風帽也相對減少,幞頭則較前增多。女俑端莊豐腴,一反前期清瘦贏弱之態,具有鮮明的盛唐風格。陶俑的造型也較前多樣化瞭,除瞭色彩艷麗的大型陶俑外,還出現瞭小型俑和僅存頭、胸部的胸像俑。胸像俑的下半身可能是木質的,應是一種外著絹衣的陶、木合身俑。動物俑中出現形體高大的馬和駱駝。第三期的陶俑,在種類上多為第二期的延續,但其造型風格趨於纖小繁縟,與盛唐氣派迥然不同。鎮墓獸腳下踩踏怪獸,人面、獸面難於區別。天王俑彩繪華麗,姿態也頗生動,踐踏一個或兩個小鬼,但形體矮小,氣魄不大。女俑雖亦豐滿,但顯得臃腫。

  瓷器 隋唐墓中所出土的瓷器以青瓷為最多,白瓷次之,還有黑瓷、絞胎瓷等。隋墓有精致的白瓷。初唐墓所出的白瓷,釉色往往泛青。盛唐以後的白瓷,顏色純正。第一期墓葬所出的瓷器,保留南北朝時期的一些特點,常見有四系罐、鳳頭壺、天雞壺、龍柄壺等大型器物。乾封二年(667)段伯陽墓中的印花貼花高足缽,造型和裝飾都很別致,是一件難得的珍品。第二期大型器物逐漸減少,碗、盤、杯、盒、罐、唾盂等實用器物增多。第三期的器類,多數為第二期的延續,但造型更加豐富多采,有的墓出土成套的註子、盞、盞托等實用器。

  三彩器 唐墓中所出的唐三彩器,是中國古代獨特的美術陶瓷。三彩器皿有碗、盤、碟、罐、杯、壺、釜、甑、扣盒、燈臺等;三彩俑有鎮墓俑、儀仗俑、僮仆俑、動物俑等;此外還有榻、枕、錢櫃以及亭、屋、假山等模型。鮮於庭誨墓出土的三彩駱駝載樂俑,題材新穎,造型生動(見彩圖)。以三彩器作為隨葬品,始於初唐後期,而盛行於盛唐,前後大約有100年的時間,中唐以後,三彩器逐漸消失。

印花貼花高足瓷缽 西安唐墓出土

三彩假山 陜西西安唐墓出土

三彩牽駝俑 陜西乾縣唐章懷太子墓出土

  銅鏡 隋唐墓中出土的銅鏡,形式多樣,工藝水平高,時代特征也較明顯。第一期墓葬所出的銅鏡,多為圓形,但也偶見方形。早期盛行的紋飾有四獸、六獸、四神、十二生肖、團花等。7世紀中葉以後,流行葡萄、瑞獸、鸞鳥等花紋。第二期的銅鏡,在造型和工藝技術方面都有重大的發展。除圓形和方形外,出現瞭菱花形和葵花形鏡;采用瞭平脫、螺鈿、鎏金、鎏銀、捶金、捶銀以及鑲嵌綠松石等工藝。紋飾也更加新穎多樣,新出現花紋有花鳥、人物、盤龍等。第三期除沿用前期的銅鏡外,還流行亞字形鏡和八卦、卐字等紋飾的銅鏡,工藝漸趨粗劣。

三彩馬 鮮於庭誨墓出土

海獸葡萄鏡 獨孤思貞墓出土

  外國錢幣 在第一期墓葬中,發現波斯薩珊朝銀幣和東羅馬金幣;在第三期墓葬中,出土阿拉伯奧梅雅王朝所鑄的金幣。這些錢幣是研究中西交通史的重要文物。

  墓志 貴族官僚的墓葬都有墓志,記載墓主郡望、傢世、生平事跡和卒葬年月及葬地所在等。大量隋唐墓志的出土,給隋唐墓葬及其隨葬品的分期斷代以至隋唐歷史的研究提供瞭可靠的依據。

  

參考書目

 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郊區隋唐墓》,科學 出版社,1966。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長安城郊隋唐墓》,文物出版社,1980。

 宿白:西安地區唐墓壁畫的佈局和內容,《考古學報》1982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