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文化。發現於山西省芮城縣西侯度村附近。1961和1962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作過兩次發掘,發現石製品、燒骨、帶切痕的鹿角和動物化石。西侯度文化的地質時代屬早更新世,據古地磁斷代初步測定,年代為距今180萬年,是中國已知最早的舊石器時代遺存。發掘材料由賈蘭坡、王建編寫成《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古文化遺址》專刊報告發表。

  地層和動物群 西侯度遺遺址位於黃河中遊左岸高出河面約170米的古老階地上(見彩圖)。文化遺物和動物化石集中分佈在平均約1米厚的交錯砂層中,而砂層則夾在早更新世的砂礫層之內。砂礫層上面覆蓋著中更新世的紅色土,再上為晚更新世的黃土層。

山西芮城西侯度遺址 舊石器時代早期遺存

  與文化遺物共生的動物化石除鯉、鱉和鴕鳥外,還有22種哺乳動物。它們包括巨河貍、鬣狗、劍齒象、平額象、納瑪象、步氏羚羊、古中國野牛、粗壯麗牛、山西披毛犀、古板齒犀、中國長鼻三趾馬、三門馬以及雙叉麋鹿、步氏真梳鹿、粗面軸鹿等一批鹿類。其中絕滅屬占47%,絕滅種占100%,屬早更新世的動物群。

  文化遺物 共發現石制品32件,包括石核、石片和經過加工的石器。石器原料絕大部分為石英巖,少數幾件為脈石英和火山巖。根據對石核和石片的觀察,打片采用瞭錘擊、砸擊和碰砧3種方法。小型的漏鬥狀石核和有棱脊臺面的石片,反映出石器工藝達到瞭一定的水平。石器主要用石片加工,有刮削器、砍斫器、三棱大尖狀器等。刮削器有凹刃、直刃、圓刃之分。砍斫器有單面加工和兩面加工兩種,以前者為主。三棱大尖狀器隻發現1件,是脫層的采集品,但因附近未見其他文化層,仍可判斷其原生層位與其他石器相同。這種石器還見於丁村、匼河、藍田等地,是一種富有特色的工具。

西侯度文化的石核

西侯度文化的砍斫器

西侯度文化的三棱大尖狀器

  在動物化石中,有一個保存兩段鹿角的步氏真梳鹿的頭蓋骨。它的左角靠近角節的主枝上,有一個橫斷面呈V形的溝槽,其上具有明顯的人為切割或砍斫的痕跡。右角也有刮削痕。具有類似人工刮削痕跡的鹿頭蓋骨還有一件。這兩件標本表明,當時人們可能已制作骨器。化石中還有一些顏色呈黑、灰和灰綠色的鹿角、馬牙和動物肋骨,化驗表明是被燒過的。西侯度遺址被發現後,曾有一些研究者對出土石器的人工性質持懷疑態度。帶切痕鹿角和燒骨的發現,表明西侯度確是一處人類活動遺址。

  生活環境 西侯度的遺物雖然埋藏在河流沉積的砂層中,但來源不會太遠,可以說明當時人們是沿河岸地帶活動的。遺址出土有魚類和巨河貍,證明當時這裡有較廣的水域。哺乳類中絕大部分是草原動物,也有適於草原和森林生活的動物,表明當時西侯度一帶為疏林草原環境。而絕大多數哺乳動物屬暖溫帶以北的種類,則說明當時的氣候可能比今天涼爽幹燥。

  西侯度文化的發現,不僅大大地提早瞭中國舊石器的歷史,也大大地提早瞭人類用火的歷史。由於西侯度文化具有一定的進步性質,人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土地上最早的人類化石及其文化遺物,還應到比更新世要早的上新世地層去尋找。

  

參考書目

 賈蘭坡、王建:《西侯度──山西更新世早期古文化 遺址》,文物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