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晚期至東漢的墓葬。發現於甘肅省武威縣城郊磨嘴子、旱灘坡等地。20世紀50年代以來。甘肅省博物館等單位多次進行清理、發掘。據墓中出土的銘旌可知,今武威即漢代武威郡首邑姑臧縣故地。武威漢墓的發掘,對漢代開發河西四郡的研究,提供瞭重要的資料。

  在磨嘴子墓地發掘的72座墓,時代從西漢末年到東漢中期,個別的墓屬東漢晚期。大多數是帶斜坡墓道的單室土洞墓,夫妻合葬;隻一座東漢晚期墓是雙室土洞墓。葬具多為柏木素棺,有的棺蓋上放置銘旌旌、簡冊和鳩杖。隨葬品除各地習見的樽、杯、盤、壺、罐、幾、安及倉、井、灶等模型外,普遍有木制的俑、傢畜、傢禽、房屋、車輛和耕犁的模型。木制傢畜偶像僅見馬、牛、羊,沒有中原地區常見的豬,表現出明顯的地方特點。48號墓出土的漆樽,繪有車馬出行和樂舞彩色圖像,堪稱西漢晚期的漆工精品。62號墓出土的兩件綏和元年(公元前 8)“考工”款識的紀年銘鎏金銅慚漆耳杯,是少府考工作坊的制品,為中國僅有的發現,對研究漢代漆工和工官制度有重要價值。這兩座墓還出土瞭一批西漢晚期絲織品,22號墓出土的針黹篋,是東漢時期織錦、刺繡的珍品。

武威漢墓出土的木軺車(經修復)

  旱灘坡墓地的時代、墓葬形制和隨葬品與磨嘴子十分相似。在一座東漢晚期墓中出土的麻紙,是一種質量優良的單面塗佈加工紙,紙質細薄,其上文字墨跡清晰可辨,說明當時的紙張已可取代簡帛而成為書寫材料。

  武威漢墓發掘的重大收獲之一,是簡本《儀禮》和醫藥簡牘的發現。磨嘴子 6號墓出土的西漢晚期抄寫的《儀禮》木簡469簡,對於研究漢代經學和《儀禮》的版本、校勘,提供瞭重要的第一手材料。旱灘坡一座東漢早期墓中出土的醫藥木簡92簡,是繼馬王堆帛書之後又一批研究漢代醫學的重要史料(見武威漢簡)。

  此外,在武威滕傢莊、管傢坡、丘傢小莊、雷臺等地,還發掘過一批東漢中、晚期的磚室墓,均有斜坡墓道,多用砂石堆成墳丘,一般合葬3人,有的多至8人,其中以雷臺漢墓最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