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說中黃帝至堯舜禹時代的古族名。又叫“苗民”、“有苗”。主要分佈在洞庭湖(今湖南北部)和彭蠡湖(今江西鄱陽湖)之間,即長江中遊以南一帶。梁啟超認為,三苗的苗就是蠻,系一音之轉,堯舜時稱三苗,春秋時稱蠻。

  黃帝時,三苗部落參加過九黎的部落聯盟,有的文獻說三苗是“九黎之後”。堯時,三苗作亂,堯發兵征討,作戰於丹水(今丹江),打敗三苗。三苗可能在這時參加瞭堯的部落聯盟。有文獻說三苗的首領仡兜是“堯臣”,被稱為“諸侯”。後來來,三苗不服,多次為亂,堯遂將他們的一部分人眾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將其首領仡兜流放到崇山。舜代堯為部落聯盟首領以後,三苗不服,舜乃整軍振旅,沒有經過戰爭而臣服瞭三苗。禹時,三苗不服,禹與三苗進行瞭一場歷時70天的大戰,大敗苗師,從此三苗衰微下去。此後,史籍中不再見三苗的活動。最近幾十年以來有的學者認為,現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後裔。章太炎、呂思勉等與此看法不同,認為現代的苗族與三苗無關。

  當禹的夏部落聯盟跨入奴隸社會時,三苗已有“君子”、“小人”之分,開始有瞭階級分化。有的文獻記載三苗“惟作五虐之刑”,最早發明瞭刑罰。三苗有“髽首”的習俗,即把麻和頭發合編成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