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式之一。以火焚屍,將骨灰儲於盒(壇、缸、甕等)內。中國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氐羌人就行火葬。《太平禦覽》卷七引《莊子》佚文載:“羌人死,燔而揚其灰。”這與其所從事的遊牧經濟生活有關。至今,四川茂汶以北地區的羌族仍行火葬。在族源上與古羌人有關的藏、彝、納西、拉祜、哈尼、普米、怒等族在歷史上也行火葬,現在仍有部分地區保持此種習俗。在西藏,活佛、上層喇嘛和部落頭人死後行火葬。

  因民族和地區不同,火葬的儀式和方法也不盡一致。四川川、雲南大小涼山彝族火葬時,兇死者骨灰予以揚棄,正常死亡者的骨灰用土稍加掩蓋。拉祜族火葬時,將死者及其生前使用的生產、生活用具一起火化。普米族則先將屍體放進四方形棺中抬到火葬場,用斧劈開,把屍體置於放有蜂蜜和酥油的“柴房”中火化,後收骨灰送往高山的骨灰洞中。

彝族的火葬

  火葬在歐洲和亞洲的其他地區也有悠久的歷史。古希臘人和羅馬人為戰爭中死去的英雄們舉行隆重的火葬典儀。印度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死後必火葬,將骨灰傾撒於恒河之中。隨著佛教的傳播,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也多采用這種葬法。在老撾,火葬成為特殊的哀榮,隻有富裕的、有社會地位的正常死者,方能火葬。印度尼西亞巴厘的火葬儀式更是多種多樣。基於經濟生活本身的要求,以及戰爭和宗教的原因,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這種葬俗。

  近代隨著都市的發展,火葬更為普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喪葬制度的改革,在大、中城市中,火葬已日益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