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義:①南美洲南端火地島及其鄰近小島上的印第安人。因靠篝火禦寒,且隨身攜帶火把,故此得名。屬蒙古人種美洲支。其體型、語言和文化屬於3支不同的印第安人,即:奧納人(自稱塞爾克南人),原居火地島的北部和東部,19世紀末被阿根廷人驅出該地。體型高大,與南美南部的特維爾切人有親緣關係,分為許多氏族。使用瓊語,屬印第安語系瓊語族。以捕獵駱馬為生。阿拉卡盧夫人,居住在麥哲倫海峽以北的斯圖爾特島、佈雷克諾克半島和巴塔哥尼亞海峽附近。身材矮小。生活在海洋上,以獨木舟為傢傢。雅甘人,散居於火地島的南部及附近一些小島上,是火地人中最原始的,體型與阿拉卡盧夫人相似。迷信巫術,處於氏族社會階段。後兩支印第安人用弓箭、魚叉和長矛捕獵海獸為生,食海獸肉,用水獺和海豹皮制披肩。其語言系屬未定,文化相近。19世紀中期,火地人約有1萬人,後因阿根廷人和智利人移入受排擠,人數銳減,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阿拉卡盧夫人僅剩150~200人,奧納人和雅甘人各為40~50人。

  ②泛指火地島及其鄰近島嶼上的居民。19世紀80年代,火地島發展成為牧羊區,許多阿根廷人和智利人移入。90年代黃金熱又吸引瞭一批歐洲移民,主要是南斯拉夫人和意大利人。有居民14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