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非洲的民族。舊稱“貝專納人”。約293.5萬人(1978)。主要分佈在奧蘭治河以北的內陸高原和德拉肯斯山脈的西部,分屬博茨瓦納共和國(52.5萬人)、南非(233萬人)、辛巴威(6萬人)和納米比亞(2萬人)。屬尼格羅人種班圖類型。使用茨瓦納語,屬尼日爾-科爾多凡語系東南班圖語群。有新創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部分人通用英語。約在13~16世紀,茨瓦納人自東非大湖地區南部南遷到此,是南部非洲的最早班圖族體之一。共分7大支系:恩瓜托人、恩瓜克策人、、奎納人、塔瓦納人、加特拉人、羅隆人和特拉平人。每個支系都有自己的稱呼和領地,在一個世襲酋長統治下,分成若幹地區,由地區首領管轄。土地屬各部落集體所有,分配給傢族使用。經濟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傢畜和工具是父權傢族的私有財產。酋長、地區首領、長老等上層擁有大量牧畜,而大多數傢庭隻有幾頭或十幾頭牛。人們把擁有牛的多少,作為身價和地位高低的象征。婚姻多為一夫多妻制(見一夫多妻制傢庭),妻子一般到夫傢居住。17世紀至19世紀,荷蘭、英國殖民者侵入,茨瓦納人居住地被肢解。根據1881年比勒陀利亞協定,劃定瞭“貝專納”和德蘭士瓦(南非)之間的邊界。1885年英國宣佈北部為“貝專納保護國”、南部為“英屬貝專納殖民地”。茨瓦納人最大支系恩瓜托族的酋長S.卡馬領導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進行瞭長期鬥爭。1966年貝專納獲得獨立,改稱“博茨瓦納共和國”。隨著國傢的獨立和經濟的發展,茨瓦納人傳統生活方式發生瞭變化。大城鎮及工業中心人口大量增加,現代交通工具代替瞭昔日的牛車,西方衣著和生活方式開始盛行,原來的部落界限正在消失。居住在南非的茨瓦納人則遭到南非當局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政策的壓迫。1977年南非宣佈“博普塔茨瓦納黑人傢園”“獨立”,實際上茨瓦納人仍處於白人種族主義政權統治之下。他們地少人多,經濟落後,基本的生存條件都得不到保證。他們正與其他各族一起,為反對種族壓迫和少數白人統治而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