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民族之一。自稱“恰瓦什人”。約175.1萬人(1979),主要分佈在楚瓦什自治共和國,部分分佈在韃靼、巴什基爾共和國以及烏裏揚諾夫、古比雪夫、薩拉托夫等地,近代有少數人移居到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屬蒙古人種與歐羅巴人種的混合類型。使用楚瓦什語,分上、下楚瓦什兩大方言,屬阿勒泰語系 突厥語族。有以斯拉夫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原流行傳統信仰,18世紀中葉起改信東正教。他們是當地使用芬蘭-烏戈爾語的古老居民的後裔。8~10世紀,吸收瞭來自伏爾加-卡馬河流域突厥厥語部落(保加爾人)的成分。13世紀被蒙古人征服,隨後加入金帳汗國,15世紀並入加桑汗國,16世紀中葉被沙俄兼並。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維爾亞爾(西北部地區)和阿納德裡(東北和南部地區)兩個居民集團的基礎上形成現代民族。1917年建立蘇維埃政權,1920年成立自治州,1925年改為自治共和國。

  楚瓦什人過去主要從事農業,種植黑麥、燕麥、大麥、大麻等,兼事畜牧業。制作木器、編織麻袋等手工業也很發達。擅長刺繡和木刻,圖案復雜,色彩鮮艷,被譽為“刺繡之鄉”。十月革命後,經濟有很大發展,現已是蘇聯的重要工業基地和農業先進地區。楚瓦什人歷史上雖長期遭受異族統治,但仍保持著自己的民族語言、獨特的物質文化和豐富的民間創作。男女外出必戴頭飾,男子喜戴黑氈帽或羔皮帽,婦女紮紗巾和戴披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