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在統一確定的時點,按照統一的調查表式、專案和填寫方法,由政府組織對全國或一個地區的全部人口的社會、經濟特徵資料,逐人地進行搜集、整理、匯總、評價、分析和公佈的全過程。又稱國情普查或國勢調查。它的特徵是:①按人進行調查登記和匯總;②調查登記全國或規定地區範圍內的全部人口;③嚴格按照標準時間的人口狀況進行登記;④在政府的統一組織領導下,按照法令公佈普查方案和調查表式進行普查;⑤組織工作的高度集中;⑥定期進行,許多國傢每隔10年舉行一次人口普查,兩次普查中間進進行一次簡易普查。

  人口普查是現在世界各國所廣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資料的一種科學方法,是提供全國基本人口數據的主要來源。人口普查提供的資料具有法律效力,被用於分配人民代表或議員名額,進行行政管理,制定政策和擬訂建設計劃;用於商業網點的鋪設和勞動力的分配;以及用於廣泛的人口研究工作。

  簡史 現代人口普查迄今已有200年的歷史。一般認為,現代意義上的人口普查是從美國1790年人口普查開始的。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定期進行人口普查、公佈普查結果並把人口普查作為一項條款寫進憲法的。緊接著美國之後,英國和法國於1801年進行瞭人口普查,它們同美國一樣,也是每隔10年或5年舉行一次人口普查,除個別戰爭年代外,一直堅持定期人口普查的制度。

  現代人口普查的歷史大體可分為3個時期:①1790~1870年,正值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出於制定法律或掠奪殖民地的需要,一些資本主義國傢力圖確定本國及其殖民地的潛在資源包括勞動力資源。這個時期,先後有美、英、法等國進行瞭人口普查,普查范圍占世界人口的20%。②1871~1950年,帝國主義重新劃分殖民地和勢力范圍的鬥爭,引起瞭考察新領土勞動潛力的興趣,如埃及、印度作為英國殖民地在此期間進行瞭人口普查。十月革命後,蘇聯於1920年進行瞭人口普查,使全世界人口普查的范圍增加到占總人口的76%。③從1950年到現在,通稱戰後人口普查。這一時期,由於許多國傢擺脫瞭殖民統治,獲得獨立,紛紛進行新的人口普查,為國傢建設提供人口資料。最引人矚目的是中國1953年舉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使全世界進行過普查的人口增加為占世界人口的98%。戰後人口普查的顯著特點,一是普查項目普遍增多;二是使用電子計算機匯總人口普查資料日益普遍,有利於人口普查資料的開發和利用。

  內容和方法 確定人口范疇、規定標準時間、選擇普查項目、擬定調查方法,是人口普查工作的核心問題。

  人口范疇 又稱人口的空間標準。一般分為常住人口、現有人口和法定人口3種。常住人口,即在普查區內經常居住的人口,不論其在普查標準時間是否住在普查區內。常住人口不包括外來暫住人口,但包括經常在此居住而在普查標準時間暫時外出的人口。現有人口,即在普查標準時間住在普查區內的全部人口,不論其是否經常住在普查區內。現有人口包括外來暫住人口,但不包括經常在此居住而在普查標準時間暫時外出的人口。法定人口,是指由法律規定劃歸本地區的人口。這一范疇19世紀時曾被廣泛采用,多數國傢已不再采用瞭。由於普查登記常住人口比較簡便,常住人口資料的使用價值較高,便於進行行政管理,制訂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大多數國傢都普查常住人口,或同時普查現有人口和常住人口。

  人口普查標準時間 又稱人口普查臨界時間。凡普查標準時間在某一普查區的人口,不論其普查登記時已經死亡或遷出,仍應給予登記;而在普查標準時間後出生或遷入該普查區的人口則不予登記。年齡、文化、職業、婚姻、生育等項目,也都以人口普查標準時間的狀況進行普查登記。規定人口普查標準時間,是從時間上防止人口重復或遺漏;同時,保證人口普查各項目實際狀況的時點一致。確定普查標準時間,要從歷史和現實的具體情況出發,綜合考慮社會經濟因素和國民經濟核算的要求。應盡量考慮人口流動較少便於進行普查登記的時間,作為標準時間。

  人口普查項目 按其性質可分為人口自然特征、傢庭特征、人口地理特征、人口社會特征、人口經濟特征、人口生育和死亡特征,以及住房情況等7類。有許多國傢的人口普查與住房普查同時進行。由於人口普查項目增多,有些國傢對部分項目使用抽樣調查,隻抽取一部分住戶進行填報。應普查哪些項目,決定於國傢在行政、經濟管理、社會福利和人口研究等方面對人口普查資料的需要,還要考慮國傢人力、財力的可能和被調查者的合作程度。

  調查方法 一般采用由人口普查員詢問登記或由居民自填人口普查表兩種。采用詢問法的,由經過訓練的普查員入戶訪問登記;或設立人口普查站,組織居民到站詢問登記。采用自填法的,由普查員將表發到每戶,每戶自行填寫,再由普查員收回並核查填寫是否準確;或使用郵寄普查表,由居民填寫後寄回。采用哪種調查方法進行人口普查,要根據居民的識字程度、對調查表的理解程度,以及人口普查的傳統作法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