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自然變動的特性之一。指人口數量變動方向在一定時期內的持續性。具體表現為,在一定時期內,即使是婦女生育率已降到更替水準甚至更低(或上升到更替水準甚至更高),人口再生產的變動趨勢仍然不變,人口仍將繼續增長(或降低)。

  人口慣性是由人口年齡結構引起的。現有人口年齡結構是過去各年婦女生育率和分年齡死亡率長期作用的結果。當人口再生產長期處於持續增長的狀況時,必然形成一個年齡結構輕的人口群體。此時,婦女生育率即使降低到更替水準,,由於育齡人群比重大,出生人數仍將多於死亡人數,因此,人口必然會繼續增長一個時期。反之,對於一個不斷減少、年齡結構老的人口群體來說,即使婦女生育率上升到更替水平以上,出生人數仍將少於死亡人數,人口將繼續減少一個時期。人口慣性作用也表現在人口再生產波動具有重復性。人口生育高峰(或低谷)出現以後,經過一個人口再生產周期會有某種程度的重復出現。中國曾於1954~1957年和1962~1971年兩次出現人口生育高峰。假定25年為一個人口再生產周期,則意味著1979~1982年和1987~1996年中國將再次出現相應的第二個生育高峰。

  人口慣性是人口再生產內部所具有的客觀必然性,它影響人口再生產的規模和速度而不隨社會生產方式的改變而改變。人們可以在認識人口慣性的基礎上,采取各種辦法減弱其作用。例如,通過國傢制訂人口政策或執行人口計劃,影響婦女生育率的降低(或提高),從而達到減少(或增加)出生人數和分散生育高峰(或低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