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國時期莊子提出的哲學概念。指端坐而徹底忘掉物我、是非差別的精神境界。《莊子·大宗師》中記載,顏回向孔子講他自我修養的進步,先是忘瞭仁義,過幾天又忘瞭禮樂,最後達到瞭“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的境界。此謂坐忘。郭象作註說:“夫坐忘者,奚所不忘哉?既忘其跡(指仁義禮樂),又忘其所以跡者(指形體與聖智),內不覺其一身,外不識有天地,然後曠然與變化為體而無不通也。”莊子認為,隻要端坐修養,摒棄一切知識,不用感覺和思維,達到遺忘一切的地步,消除瞭是是非的對立、彼此的分別、主體客體的界限,就可以進入與天地萬物混然一體的境界,達到精神上的絕對自由。這是引導人們在幻覺中尋求精神享受。唐代道士司馬承禎著《坐忘論》,對此思想作瞭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