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主張人口停止增長的學說。人口零增長是指人口出生數和死亡數相等,人口的年自然增長率為零,從而人口規模維持在一個固定的水準。

  19世紀中葉,英國經濟學傢J.S.密爾曾經提出靜止人口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理想人口。20世紀初,美國生物學傢、人口學傢R.珀爾和數學傢L.J.裏德,提供瞭人口增長的邏輯斯蒂曲線,認為人口增長的一般規律是:最初增長很慢,然後加速度上升,達到一定數目後,增長速度逐漸下降,達到人口極限時,增長趨於零。美國人人口學傢A.J.洛特卡提出穩定人口理論,認為人口數既不增加也不減少的靜止人口,是穩定人口在增長率為零時的特例。其後,一些人口轉變論者也認為,從長遠的觀點看,人口增長率應趨於零。60年代和70年代,一些學者又從生態學的角度證明人口零增長是人類發展的必然趨勢。美國生態學傢P.R.厄利克還於1968年發起“人口零增長”運動(簡稱ZPG運動)。與此同時,世界上一些政黨、社會團體和政府把控制人口作為重要的政治主張和政策。一些社會活動傢、思想傢、政治傢支持人口零增長的主張。人口零增長既是一種關於人口發展的學說,同時也是當代一種全球性的社會思潮。

  主張人口零增長的人,包括各種不同學術派別的人口學傢,他們並沒有統一的理論體系。當前影響最大的主要有兩大類別:①以D.L.梅多斯《增長的極限》一書的悲觀主義思想為代表,認為世界系統的基本行為方式是人口和資本的指數增長,隨之而來的是崩潰。因此,必須迅速實現人口和經濟的零增長,達到全球性的均衡。②以人口轉變論者為代表。他們認為,人口零增長到來的過程,和許多人口過程一樣,是一個緩慢的和非爆發性的過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人口零增長並不意味著經濟也是零增長,而是以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前提條件。以梅多斯為代表的悲觀主義思潮,公開宣揚世界末日論,實際上是馬爾薩斯主義的重復,理所當然地受到各國許多學者的批評和反對。另一種人口零增長的主張者,雖然比較客觀地描述瞭世界人口轉變過程,但其理論並不完善。這兩類人口零增長論的共同缺陷是離開瞭社會生產方式來談論人口發展。

  馬克思主義並不一概否認人口零增長,認為“人類數量增多到必須為其增長規定一個限度的這種抽象可能性是存在的”。人口零增長的主張,以不同的理論為基礎,目的也不相同。因此,要正確區分和對待在不同人口理論基礎上提出的、在不同社會制度下具有不同目的的關於人口零增長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