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滿足傢庭成員自身生存、維繫傢庭諸功能所必需的各項傢務勞動,逐步轉化為社會組織提供的社會化服務的過程。基本內容有:傢庭生活消費品的商品社會化;傢庭服務的勞動社會化。

  傢務勞動社會化產生於19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機器大工業把婦女捲入社會化大生產行列,使傢務勞動從傢庭中分離,要求社會為其提供服務。20世紀下半葉,以商業、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的高度發展,促使傢務勞動社會化的程度迅速提高。商業服務管理和銷售系統的現代化、自動化使使傢庭購物方式由去市場直接采購向電話購物、郵遞購物、電腦購物等更為便捷的方式發展;服裝行業已由成衣生產,發展為電腦選料、量裁和制作;各種方便食品成為傢庭飲食的主要來源,超級市場、商店出售食物的半成品和成品種類繁多,滿足不同的消費者的需要。傢庭食品消費中,經過加工的制成品所占比重,美國達到95%,日本達到85%左右。隨著快餐業的迅速發展,傢庭飲食正趨向“外食化”。

  傢務服務業已成為社會的一項專業性服務行業,為傢庭提供日常的生活服務。主要有:傢庭保姆、清潔業、搬運工、修理業等。在發達國傢居民消費結構中,用於購買各種服務項目的勞務消費已占個人消費支出的40%。1985年以來,因服務費用不斷上漲,一些國傢的傢務服務業發展緩慢,部分服務項目又重新轉為傢務勞動。但現代化的傢用電器和傢庭廚房設備,從另一個方面減輕瞭傢務勞動的強度。國傢、企業和私人開辦各種托幼園(所)和婦幼保健等社會福利事業,逐步取代瞭傢庭撫育後代的部分功能,也在一定意義上減輕瞭傢務勞動負擔。

  傢務勞動社會化程度是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的。在中國,由於生產力水平較低,傢務勞動仍以一傢一戶和手工操作為主,居民平均每人的傢務消費僅占個人消費支出的4%左右,社會服務事業的發展遠不能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傢有目的地發展社會服務事業,傢務勞動逐步社會化,服裝行業開始向成衣化、多樣化的方向發展;80年代以來,方便食品開始進入傢庭生活。一些大城市引進國外生產流水線,有計劃地發展快餐業。據中國食品工業的發展目標推測,2000年城鄉居民的方便食品消費支出將占食品消費總支出的20~30%,逐步使城鄉居民一日三餐方便化。

  中國為傢庭提供生活服務的傢務服務業始於50年代末。70年代後有較快的發展。傢務服務業的形式分為兩種:以國傢、集體興辦的傢務勞動服務公司和以街道自辦的生活服務業。前者為用戶介紹和推薦常年、短期、定期和臨時的傢務勞動工作人員;後者則有代辦業務、修理業務、租賃業務、銷售業務,以及提供各種日常生活服務項目、照料老年人及病人、開辦傢庭托幼園所等。這種服務業的特點是服務型與經營型相結合,收費低廉,服務時間長,使居民能夠做到縫補拆洗衣物、購買一般日用品和副食品、托送孩子不出街。

  傢務勞動社會化是婦女解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社會目標。它可以從根本上大大減輕婦女從事傢務勞動的強度,使她們有更多的時間發展體力和智力,有充沛的精力從事社會生產以至於完善自身,從而提高婦女的社會、經濟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