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寫的第一篇重要的馬克思主義的軍事著作。1936年12月為總結中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歷史經驗,從軍事上清除王明“左”傾冒險主義的影響而寫。這部著作對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中國革命戰爭的正確指導路線和一系列的戰略戰術原則作瞭精闢的論述,系統地闡明瞭研究和指導戰爭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豐富和發展瞭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和認識論。它曾用作紅軍大學的教本。1941年2月由軍政雜誌社出版,1951年收入《毛澤東選集》第1卷。

  該該書論述瞭戰爭問題上的辯證法,指出研究戰爭和戰爭指導規律,應著眼其特點和著眼其發展;強調不僅要研究一般的戰爭和革命戰爭的指導規律,尤其要研究中國革命戰爭的指導規律;分析瞭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的辯證關系,反對戰爭問題上的機械論。同時,該書在研究戰爭的戰略和戰術關系時,系統地闡述瞭全局和局部的辯證法,指出什麼是全局和局部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強調必須樹立全局觀點,並善於抓住帶有決定意義的局部。

  該書論述瞭戰爭問題上的認識論,指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要把握戰爭規律必須在戰爭實踐中學習;指出戰爭的指導者要努力使主觀指導符合客觀實際,具體地闡述瞭主觀符合客觀是一個辯證的發展過程;認為在物質條件許可的范圍內,應充分發揮自覺的能動性。

  這篇著作還對戰爭產生的根源、戰爭的性質、共產黨人對待戰爭的態度以及消滅戰爭的途徑等問題,作瞭科學的分析。

  這篇著作所闡發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許多重要原理和思想,作者在爾後的《實踐論》、《矛盾論》以及其他著作中,作瞭進一步的系統的概括和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