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上半葉,俄國進入資本主義關係形成和封建農奴制開始解體的時期。隨著各種矛盾的激化,19世紀中葉,俄國出現瞭革命的形勢,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於1861年被迫宣佈廢除農奴制,俄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由於農奴制殘餘和沙皇專制制度的存在,直到19世紀末,俄國仍是一個軍事封建帝國。推翻還是擁護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成為這一時期各派政治思想鬥爭的中心內容。堅持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徹底廢除封建農奴制的進步主張,構成這一時期俄國政治思想的主流。

  俄國18世紀啟蒙派政治思想 以Μ.В.羅蒙諾索夫、科捷爾斯基、Н.И.諾維科夫為代表。他們吸收瞭西歐啟蒙思想,對農民的苦難和要求深為關切,對封建專制和農奴制極端憎恨,真誠地期待人間樂園的到來。然而,他們不主張革命,崇尚啟蒙和理性的萬能,認為通過教育可以使地主棄惡從善,自動放棄農奴制;確信通過啟蒙,在改革與法制的基礎上能夠產生開明君主、廉潔的官吏和博愛的執政者。啟蒙思想傢們雖未找到實現理想境界的道路,但為人民反對沙皇專制統治和封建農奴制的鬥爭作瞭思想上的準備。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先驅А.Н.拉吉舍夫,在吸取啟蒙思想的基礎上,提出瞭人民革命的思想。這一見解在19世紀得到瞭進一步的發展。

  俄國貴族革命傢的政治思想 以十二月黨人為代表,其政治思想比啟蒙運動者大大前進瞭一步。他們吸取瞭拉吉舍夫和西歐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主張采用武裝起義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廢除農奴制,建立共和國;通過選舉人民代表組成大會議,參與國傢管理;公民享有出版、宗教信仰、處理自己財產、選擇職業等自由權利;各階層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及實行陪審員制度。由於十二月黨人脫離人民,單槍匹馬與沙皇專制制度對抗,武裝起義最終歸於失敗。但是,他們的鬥爭精神和政治思想喚醒並教育瞭進步人士,成為俄國革命的先驅。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政治思想 以А.И.赫爾岑、В.Г.別林斯基、Н.Г.車爾尼雪夫斯基和Н.А.杜勃羅留波夫為代表。他們在俄國歷史上首次提出通過農民革命推翻沙皇專制制度,建立人民政權的主張。他們與資產階級民主派不同,認識到瞭資本主義剝削和壓迫勞動人民的性質。他們是封建制度的反對者,又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批判傢。作為俄國一般勞動人民利益首先是農民的利益的表達者,他們將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相結合,主張俄國農民革命成功後,應利用村社繞過資本主義,直接向社會主義過渡,從而大大超過瞭西歐空想社會主義的思想。革命民主主義思想的傳播,為後來俄國工人運動的發展奠定瞭基礎,成為俄國社會民主主義的思想先導。

  民粹主義政治思想 以П.Л.拉夫羅夫、Μ.А.巴枯寧、П.Н.特卡喬夫為代表的民粹派,是19世紀中葉在俄國出現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思潮。他們鼓吹唯心主義英雄史觀,以人民的“精粹”自居,主張無政府主義和以恐怖策略推翻沙皇專制制度。民粹派否認資本主義在俄國發展的必然性,認為無產階級的出現是歷史的“不幸”,俄國實現社會主義的主要力量是農民。革命成功後,將全部土地轉到農民手裡,平均分配。這種小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目的是保護小生產者經濟不受資本主義壓制,作為社會主義理論來說是反動的。後期一些民粹主義者墮落為自由主義民粹派,與沙皇制度妥協。民粹主義嚴重阻礙瞭馬克思主義在俄國的傳播和工人運動的開展,遭到馬克思主義者的嚴厲批判。

  正式人民性理論 這是在19世紀30~40年代出現的地主貴族反動的政治思想派別。以尼古拉一世教育大臣С.С.烏瓦羅夫、教授С.П.舍維廖夫和Μ.Л.坡果京為代表,宣稱“東正教、專制制度和人民性”三原則是三位一體的,自古以來就是俄羅斯精神,是俄國國傢的基礎。他們用民族性和宗教信仰掩蓋其思想的反動性,宣揚俄羅斯民族是虔誠信奉東正教的民族,具有宗教的順從性,對沙皇和地主歷來是“忠誠”、“溫順”的,厭惡鬥爭和革命,沙皇是“慈父”,“保護”著人民。這一思想提出後很快變為官方理論,成為對全國人民進行思想統治的理論根據和精神堤壩。

  俄國自由主義 以Б.Н.契切林、С.А.穆羅姆策夫和Μ.Μ.科瓦列夫斯基為代表。要求確認個人的自由權利,確立保障這些權利的國傢制度;主張法治與分權,贊成君主立憲制,提出政權要服從法律。其突出特點是對專制制度表現出卑劣的妥協性和軟弱性,宣揚自上而下的改革,熱衷於局部的改革,鼓吹君主是超越私人利益的“公斷人”,以合法和平發展論對抗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解放運動的開展。В.И.列寧指出,自由派害怕民主派和群眾運動比害怕反動派還要厲害。在革命高潮中,它轉向反動,成為赤裸裸的保皇派和現存制度的衛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