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儒傢所提倡的三種道德規範和品德。智即知,指有智慧有知識;仁,主要指愛人;勇,指勇敢無畏。孔子在《論語·憲問》中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中庸》一書發揮瞭這個思想,指出:“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並稱之為“三達德”,即三種最主要的道德規範和品德。在儒傢看來,這三個道德規範不是平列的,其中仁是核心。孔子認為:“茍志於仁矣,無惡也”,知必須有仁才能保持,而且知的目的就是“利仁”。勇更不能離開仁,“仁者必有有勇,勇則不必有仁”。後來,由於儒傢愈來愈強調仁和禮的作用,知與勇的地位就每況愈下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