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中所施用的各種操作手法的總稱。它具有一定的規範和技術要求,包括各種技巧動作。正確地掌握和運用推拿手法是推拿治療疾病的關鍵。

  簡史 推拿手法的產生很早。秦漢時期的《內經》中已記載推、按、撜、摩等數種推拿手法。漢代《金匱要略》已提到“膏摩”,即將藥水、藥膏、藥粉塗擦於體表的一定部位,輔助手法而增強治療效果。晉代葛洪的《肘後方》中介紹瞭指掐法用以急救。至明代,推拿手法種類更為豐富,,已有按、摩、推、拿、掐、揉、運、搓、捻、分、抹、搖、擦、彈等,並對各種手法的補瀉作用有瞭認識。清代在發展推拿手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各種推拿流派,如一指禪推拿、指壓推拿、㨰法推拿等。清代《醫宗金鑒》將推拿手法中常用於骨折、脫臼的按、摩、推、拿、摸、接、端、提八種手法總結為正骨八法,成為正骨推拿的基本手法,對後世影響較大。

  技術要求 推拿手法技術的基本要求是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持久”是指手法能夠持續運用一定時間,保持動作和力量的連貫性。“有力”是指手法必須具備一定的力量,並根據治療對象、病證虛實、施治部位和手法性質而變化。“均勻”是指手法動作的節奏和用力的平穩。“柔和”是指手法動作的輕柔靈活及力量的緩和,不能用滯勁蠻力或突發暴力。以上要求是密切相關、相輔相成的。持久能使手法逐漸深透有力,均勻協調的動作可使手法更趨柔和,而力量與技巧相結合則使手法既有力,又柔和,即所謂“剛柔相兼”。在掌握手法中力量是基礎,手法技巧是關鍵,兩者必須兼有。

  命名及分類 已見之於文字的推拿手法名稱多達110餘種。這些手法的命名,有的按動作方式,如推、拿、按、摩等;有的按動作形象,如獅子滾繡球、鳳凰單展翅等;有的根據手法作用,如通、和、舒、補等;有的根據施術部位:如開天門、打馬過天河等;有的按操作過程,如開手、收式等。通常根據推拿手法的動作形態將其分為六類:①擺動類手法,以指或掌、腕關節做協調的連續擺動動作,包括一指禪推法、纏法、滾法和揉法等。②摩擦類手法,以掌、指或肘貼附在體表作直線或環旋移動,包括摩法、擦法、推法、搓法、抹法等。③擠壓類手法,用指、掌或肢體其他部位按壓或對稱擠壓體表,包括按、點、壓、拿、提、擠、捻等。④振動類手法,以較高頻率的節律性輕重交替刺激,持續作用於人體,包括抖法、振法等;⑤叩擊類手法,用手掌、拳背、手指、掌側面,桑枝棒等叩打體表,包括拍法、擊法、彈法等;⑥運動關節類手法,對關節做被動活動的一類手法,包括搖法、扳法、拉法等。關於推拿手法的動作和名稱各傢說法不一,有的手法動作相似而名稱不同,有的名稱相同而動作各異。現代臨床常用的手法主要有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滾法、擦法、搖法、扳法、拉法、振法、擊法、理法等。這些手法可以單獨使用,也有的把兩種手法結合起來組成復合手法,如按摩、推拿、按揉等。

  推法 用指或掌著力於人體一定部位或穴位,做單方向的直線(或弧形)推動。推法可分為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等。平推法又分為拇指平推法、掌平推法、拳平推法、肘平推法四種(圖1)。一指禪推法的動作比較特殊,是一指禪推拿中的主要手法。抹法、抅法(圖2)、刮法等,與推法動作相似。推法的作用可行氣活血、疏通經絡、解除肌肉痙攣、消腫止痛、活血化瘀。

圖1 平推法

圖2 抅法、抹法

  拿法 以拇指與其餘指相對,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逐漸用力內收,做持續的揉捏動作(圖3)。由於拿的部位和手法的差異,拿法可分為三指拿、四指拿和五指拿三種。拿法的刺激較強,有疏通經絡,解表發汗,鎮靜止痛,開竅提神等作用。臨床應用時,拿後常繼以揉摩,以緩和刺激。三指拿多用於面積較小的部位,四指拿和五指拿適用於面積較大的部位。與拿法動作相似而名稱不同的手法有:抓法、捏法、提法、握法、挪法、擠法、擰法(揪法、扯法)、扭法、捻法、彈筋法等。捏法應用於脊柱部稱捏脊(圖4)。

圖3 拿法

圖4 捏脊法

  按法 最早應用於推拿治療的手法之一。用手著力在體表某一部位或穴位上,逐漸用力下壓。一般常用的是指按法與掌按法(圖5)。指按法有開通閉塞、散寒止痛等作用。掌按法接觸面積大,刺激緩和,適用於治療面積大而又較為平坦的部位,如腰背部、腹部等。具有疏松筋脈,溫中散寒等作用。按法的按壓方向要垂直,用力由輕到重,穩而持續,使刺激充分透達到機體組織的深部。忌用迅猛的爆發力,以免產生不良反應。按法常與揉法結合使用,組成按揉復合手法,即在按壓力量達到一定深度時再作小幅度的緩緩揉動,使手法剛中兼柔,既有力而又柔和。與按法動作相似的手法有肘壓法(圖6)、點法(圖7)、抅點法、掐法、蝶轉法、捫法、抵法、拔法等。

圖5 指按法、掌按法

圖6 肘壓法

圖7 點法

  摩法 是推拿手法中最輕柔的一種。摩法是用手指面或手掌面附著在體表的一定部位上,做環形而有節律的撫摩(圖8)。肘關節微屈,腕部放松,撫摩時順或逆時針方向均可,每分鐘頻率120次。有和中理氣、消積導滯、調節腸胃蠕動等功能。古代用摩法時還常配以藥膏,以加強手法的治療效果,稱膏摩。近代有用蔥薑汁、冬青膏、松節油等作為摩法時的輔助用藥。摩法可分為指摩法和掌摩法,與摩法動作相似的手法有撫法、拭法、揉法、挼法、搓法等(圖9)。

圖8 摩法

圖9 搓法

  滾法 是一指禪推拿中的一種輔助手法。手握空拳,以指間關節突起部著力附著在體表一定部位上,腕部放松作均勻的前後往返擺動,使拳作來回滾動狀(圖10)。滾法有舒筋活血、解痙止痛、滑利關節、消除肌肉疲勞等作用。可用於頭部、肩背、腰骶及四肢關節處。

圖10 滾法

  與滾法動作類似的手法是㨰法。㨰法是在滾法的基礎上作瞭改革,逐步成為“㨰法推拿”中的主要手法。㨰法是將手部各掌指關節略為屈曲,以掌背近小指側部分緊貼於治療部位上,有節律地連續擺動腕部,進行腕關節屈伸和前臂旋轉的協調運動,使手掌部呈來回滾動狀(圖11)。由於㨰法腕關節屈伸幅度較大,所以接觸面較廣,且壓力較大,掌背尺側面著力柔和而舒適,故適用於肩背腰臂及四肢等肌肉較豐厚的部位。有舒筋活血,滑利關節,緩解肌肉、韌帶痙攣,增強肌肉韌帶的活動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及消除肌肉疲勞等作用。

圖11 㨰法

  擦法 用手掌緊貼皮膚,稍用力下壓並做上下或左右直線往返摩擦,使之產生一定熱量。擦法的操作基本上分為三種:一是用全掌著力摩擦,稱掌擦法(圖12)。二是用大魚際著力摩擦,稱魚際擦法(圖13)。三是用小魚際著力摩擦,稱側擦法(圖14)。掌擦法接觸面較大,產生熱量較低,適用於肩背、胸腹等面積較大而平坦的部位,有溫通經絡、寬胸理氣、調理脾胃及扶正祛邪等功能。魚際擦法接觸面較掌擦法為小,產生熱量中等,適用於四肢部,尤以上肢部為多用,有溫經活血、消瘀止痛等功能。側擦法接觸面較小,產生熱量最高,適用於肩背腰胝及下肢部,有溫經散寒,祛風活血,溫腎壯陽等功能。

圖12 掌擦法

圖13 魚際擦法

圖14 側擦法

  搖法 用一手握住(或扶住)被搖關節近端的肢體,另一手握住關節遠端的肢體,做緩和回旋的轉動(圖15)。使用搖法時,搖轉幅度要由小到大,動作緩和,用力要穩。搖法屬被動活動。有舒筋活血,滑利關節、松解粘連,增強關節活動功能等作用。

圖15 搖髖關節

  扳法 用雙手向同一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扳動肢體,使關節伸展或旋轉的手法。扳法亦屬被動運動,常在搖法使用的基礎上應用,在某些情況下,是搖法的加強手法。由於扳法力的傳遞比搖法更為直接,因此在使用時必須謹慎,要嚴格掌握扳法的適應癥和手法技巧。扳法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有頸椎旋轉扳法(圖16)、腰椎後伸扳法(圖17)、肩上舉扳法(圖18)、肘關節扳法、腕關節扳法、踝關節扳法等。

圖16 頸椎旋轉扳法

圖17 伸扳法

圖18 肩上舉扳法

  拉法 固定肢體或關節的一端,牽拉另一端的方法,又稱牽引法或拔伸法、拽法、抻法、拔法。拉法很早就應用於中醫傷科的正骨方面,是骨折移位及關節脫位等必不可少的治療手法。在推拿中常用於頸腰椎疾病、四肢關節功能障礙、軟組織粘連、攣縮以及小關節錯位等癥。牽引拔伸的動作要穩而持續、不可用突發性猛力,應根據不同的部位、病位,控制牽引拔伸的力量和方向。若運用不當,不僅影響療效,甚至會造成不良後果。拉法根據施術部位的不同,常用的操作方法有:頸椎拔伸法(圖19)、肩關節拔伸法(圖20)、腕關節拔伸法、指間關節拔伸法(圖21)。

圖19 頸椎拔伸法

圖20 肩關節拔伸法

圖21 指間關節拔伸法

  振法 推拿的輔助手法,又稱顫法、振蕩法等。用手指或掌面按壓在人體的穴位或一定部位上,做連續不斷的快速顫動,使被推拿部位產生振動感。振法多用於胸腹部,具有祛瘀消積、活血止痛、溫中理氣和調節腸胃的功能。以產生振動為主的尚有振動法、抖法(圖22)、牽抖法等。

圖22 上肢抖法

  擊法 以手擊打、拍擊特定部位的手法。因擊打時的接觸面大小和所用力量的不同,手法有擊、拍、叩、搖、啄和棒擊法等區別。其中擊法用力較重的主要有拳擊法和掌擊法。如果用特制的桑枝棒擊打,則稱棒擊法。拳擊法用拳背平擊一定部位或穴位(圖23)。掌擊法是以掌根部或小魚際部為著力點,擊打一定部位(圖24)。棒擊法多用於肩、背、腰、臂及下肢部,治療肢體麻木、淺表感覺遲鈍。拍法是五指並攏,用虛掌平拍一定部位(圖25)。常用於肩背、腰骶及下肢外側部。叩法較擊法力量輕,可用半屈拳輕輕叩擊,兩手交替上下如擊鼓狀;也可兩手相合,五指略分開,用小指側扣擊一定部位,有舒松筋脈、消除疲勞的作用,可用於肩背及四肢部。啄法是兩手五指微屈分開,成爪形或聚攏成梅花形,交替上下輕擊一定部位,擊打速度要輕快有節律,如雞啄米狀,故稱啄法。可用於頭部和背部,有安神醒腦、疏通氣血等作用。

圖23 拳擊法

圖24 掌擊法

圖25 拍法

  理法 又稱縷法。手握肢體,一松一緊自上而下循序移動,如此反復進行。理法是推拿治療中的輔助手法,常用於其他手法之後,有理順筋脈的作用,多用於四肢部。和理法相類似的手法尚有勒法、捋法、梳法、搔法、拂法等。

  其他手法 如正骨八法中的摸法、端法;治療外感頭痛頭脹,有祛風散寒、退熱止痛作用的扯法;用單足或雙足踩踏患者一定部位的踩蹺法;常用於扳肩、扳腰的推扳法;治療咽喉腫疼難以進食的寬喉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