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水由胃中上逆泛吐而出的病證。輕者又稱泛酸或吞酸。吐酸常與胃痛兼見,也可單獨出現。多因肝火內鬱,胃氣不和而發;或因脾胃虛寒,不能運化所致。治療吐酸的主要原則為和胃制酸。預後一般良好。

  關於吐酸的病因描述首見於《內經》,認為吐酸的病因主要為熱。隋代《諸病源候論》認為是寒,後世也有各執寒熱一說的。直至金、元時代朱丹溪《丹溪心法》認為本證有寒、熱之分,不可偏廢。

  吐酸主要因肝氣鬱結,胃氣不和和而發。但又有偏寒、偏熱的不同,屬於熱者,多由肝鬱化熱,橫逆犯胃所致;屬於寒者,可因寒邪犯胃,或素體脾胃虛寒而成。飲食停滯而泛酸噯氣,則因食傷脾胃之故。

  吐酸的辨證,臨床上主要在於辨別寒熱。熱證以口幹口苦,舌質紅,苔黃厚為特征;寒證以飲食喜熱,舌質淡為特征。①熱證吐酸。吐酸時作,噯腐臭氣,胃中飽悶,大便臭穢,口幹口渴,或心煩易怒,兩脅脹痛,舌質紅,苔黃厚,脈弦滑。治宜泄肝和胃、苦降制酸,常以左金丸加煅瓦楞、螺絲殼等。②寒證吐酸。吐酸時作時止,胸部及中上腹脹悶,噯氣,神疲乏力,喜食熱飲,四肢不溫,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脈細弱。治宜溫中散寒、和胃制酸,常以香砂六君子湯加烏賊骨。

  吐酸患者應註意飲食調攝,避免粗硬酸辣食物及醇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