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推拿體表某些特定腧穴,使患者在清醒狀態下接受手術的輔助麻醉方法。簡稱推麻,有鎮痛和調節機體生理功能的特點。主要用於拔牙術。由於推拿麻醉的鎮痛效果不全、應用時常需配合全身或局部的藥物麻醉。

  推拿麻醉起源於古代指壓鎮痛。在《素問·舉痛論》中即有“按之痛止”的記載。明代龔廷賢所編《壽世保元》中提到,以指壓法減緩創傷性疼痛。本法主要受針刺麻醉的影響和啟發,於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在臨床應用,曾在甲狀腺及腹部等多種手術中取得一一定效果,但僅在拔牙術中推廣使用較多。

  選穴 主要按照傳統的循經取穴原則,即根據手術部位選取有關的經脈,再將這些經脈上的有效穴位配成處方。為瞭不影響手術操作,一般多取四肢遠端穴位(肘、膝關節以下)。拔牙術通常用面部穴位,以增強鎮痛效果。

  手法 常用的推拿手法有兩類,一類為抑制性手法(以推法和揉法為主),另一類為強制性手法(以按法,即指壓法和指點法為主)。在操作時,根據不同的病人、不同的手術以及同一手術的不同階段選用不同的手法。操作時手法要柔和、有力、深透和持久,防止損傷操作部位的皮膚,使患者始終保持酸、麻、重、脹的“得氣”感覺。推拿麻醉的操作步驟如下:①術前誘導。選定穴位後,先使用抑制性手法,如用一指禪推拿,或指揉(亦可用魚際揉、掌根揉)法,動作輕柔,同時註射杜冷丁和非那根。誘導約15~20分鐘。②術中。當手術醫生開始切皮時,改用強制性手法,以指按為主,根據手術創傷的情況和病人耐受力,可適當用力,在整個手術過程中,一般都采用強制性手法,但亦可配合揉法。另據需要,在不同手術階段,給予適量局部麻醉藥物。③術後。改用抑制性手法,臨床多采用揉法。此法有助於延長鎮痛效果,亦可使強制性手法所遺留的酸、麻、重、脹等感覺盡快消退。為瞭提高推拿麻醉的效果,須強調推拿醫生、手術醫生和患者密切配合。

  研究 推拿麻醉屬於無創傷性輔助麻醉方法,具有經濟簡便,不需器械設備,較安全及生理幹擾少等優點。臨床實踐證明,推拿必須達到一定強度,使患者產生酸麻重脹的感覺後才能達到鎮痛作用,而揉捏表淺皮膚則達不到手術鎮痛的目的,故有人認為其鎮痛機理是通過軀體深部感受器提高痛閾,從而起到一定的鎮痛作用。

  推拿麻醉尚有不足之處,主要為鎮痛不全,抑制腹部手術牽拉反應和松弛肌肉不夠,加之推拿醫生體能消耗較大,選取穴位較為局限,用力不當可遭致皮膚擦傷,限制瞭推拿麻醉的應用范圍,尤其是對手術時間長或較復雜的手術,效果不夠滿意,因此不能作為單獨麻醉方法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