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經絡腧穴及一定部位上施以特定的操作手法或肢體活動來防治疾病和保健強身的方法。又稱按摩。

  概述 推拿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依據辨證論治原則進行的。它不借助內服藥物,很少副作用,對很多疾病都有較好療效,是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其應用範圍極為廣泛,常見的適應癥有頸椎病、椎間盤突出、急性腰肌勞損、慢性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漏肩風、四肢關節軟組織損傷、骨折關節脫位、關節炎等傷科病癥;胃脘脘痛、胃下垂、便秘、泄瀉、膽絞痛、哮喘、頭痛、失眠、眩暈、陽痿、痛經、閉經等內科和婦科病癥;小兒科的嘔吐、腹瀉、遺尿、疳積及喉科的聲門閉合不全、咽喉炎,眼科的近視、斜視等病癥。

  推拿手法有一定的規范動作和技術要領,需要具備持久、有力、均勻、柔和、深透的基本要求。推拿的手段不僅限於手法操作,也可以用腳、前臂肘等,或憑借專門的推拿器具進行,有時還可輔以特制的藥膏如按摩膏、按摩乳、冬青油、紅花油、麻油、滑石粉、生薑水或其他潤滑劑等介質。推拿手法名目繁多,常見的有推法、按法、一指禪推法、揉法、拿法、搖法、㨰法、擊法、摩法、擦法、扳法、捏脊法等。以操作者不同,又可分為自我推拿和被動推拿兩大類。被動推拿主要用於防治疾病。依其手法特點、作用對象、施用范圍等,形成瞭一些分支,如小兒推拿、正骨推拿、指壓推拿、氣功推拿、一指禪推拿、寬喉法等。自我推拿主要用於保健強身,也用於防治某些疾病。依據施術部位及作用特點、推拿程式等,自我推拿又可分為眼保健按摩、四肢保健、寬胸法、健胃法、安神法、十二段綿、鐵襠功等。

  簡史 推拿古稱按摩、按審、案撫、摩挲等。其起源較早,春秋戰國時期已被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當時民間醫生扁鵲運用按摩、針灸,成功地搶救瞭屍厥患者。秦漢時期推拿初步形成瞭獨具特色的治療方法。長沙馬王堆漢墓醫書《五十二病方》中,記載瞭按摩法、膏摩法、藥巾擦法等。這一時期的醫學典籍《內經》對推拿的早期醫療實踐作瞭總結,對推拿治療病癥、推拿工具、推拿手法操作等都有具體論述。這一時期還出現瞭中國第一部按摩專著《黃帝歧伯按摩十卷》(已佚,書目載於《漢書·藝文志》)。在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中,推拿不僅用於預防病邪的傳變,也開始用於急救,如按壓胸部救治縊死癥,將手法科學地用於心臟驟停的搶救,創造瞭最早的心臟按摩起搏術。

  魏晉隋唐時期,推拿有較大發展。設立瞭按摩專科醫療,把按摩醫生分成不同的技術等級,開始瞭有組織的按摩教育。這一時期自我按摩十分盛行,隋代《諸病源候論》不列方藥,但每卷末都附有導引按摩之法,認為自我推拿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燾的《外臺秘要》中,都收錄瞭不少推拿治病保健的內容。

  宋金元時期,推拿運用的范圍更加廣泛,並衍生出正骨推拿這一分支。宋代名醫龐安時運用推拿法催產。元代《玉房指要》及民間流傳的“還精法”、“指壓避孕法”等運用推拿法避孕。危亦林的《世醫得效方》記有“舒筋法”和牽引、拔伸之類的正骨推拿手法。這時期還比較重視推拿手法的分析,如宋代《聖濟總錄》對按、摩、接、捺等手法和作用作瞭較詳細的記述。元代《儒門事親》明確提出導引按摩具有解表發汗的作用。

  明代,按摩在治療小兒疾病方面積累瞭豐富的經驗,形成瞭小兒推拿的獨特體系,手法較前代豐富,而且基本定型,並根據經絡、體表部位創造瞭許多適宜小兒推拿的特定穴位和手法(見小兒推拿特定穴位)。對推拿手法的補瀉作用也有瞭進一步的認識。有不少小兒推拿專著問世,如《小兒按摩經》、《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小兒推拿秘訣》等,其中《小兒按摩經》可算作現存最早的推拿書籍。按摩又稱推拿,也是從這時開始的。

  清代,隨著推拿臨床經驗的積累和理論上的提高,對適應證和治療法則也有瞭比較系統而全面的認識,這體現在一些推拿專著之中,如熊應雄的《小兒推拿廣意》、駱如龍的《幼科推拿秘書》、錢懷村的《小兒推拿直錄》、張筱衫重編的《厘正按摩要術》、夏雲集的《保赤推拿法》等。對推拿手法治療傷科疾病也有較系統的總結,如《醫宗金鑒》把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為正骨八法。

  1949年以來,推拿在臨床研究、文獻整理研究和實驗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進展,已出版30餘種專著,如《推拿療法》、《外傷中醫按摩法》、《小兒推拿新編》、《胃病推拿法》等。

  作用 中醫對推拿作用的認識是通過臨床實踐獲得的,其功能如下:

  調整臟腑功能 中醫把人體的病理變化歸結為臟腑功能的失調。推拿就是運用手法技巧使失調的臟腑功能重新趨向新的平衡,以此達到治療疾病、保健強身的目的。如陰虛火旺的失眠癥,為腎陰耗損,腎水不能上交心火,則心火獨亢而神志不寧。用手法推弓橋穴,橫擦腎俞、命門部,再用手法緩緩按揉足少陰腎經的湧泉、照海及足太陰脾經的三陰交等穴,急推足太陽膀胱經的申脈、跗陽諸穴,取“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法,而收滋陰潛陽,引火歸源的目的;又如治療小兒肺經實熱的咳嗽,除用瀉肺經之手法外,常配合推腎經的手法,通過瀉腎,達到瀉肺熱的目的。

  疏通經絡氣血 氣血是維持生命的主要物質,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傳導、聯絡的通道。經絡氣血一旦失常,外邪便可內傳臟腑而致病;而臟腑有病,也可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來。推拿通過手法刺激,可促進經絡功能及氣血生成和運行,從而使臟腑機能協調,外邪可防,內病得治。如胸陽不足、心血痹阻的心痛證,運用手法揉膻中,點內關,按揉心俞、肝俞、腎俞和心前區,心陽外發,熱氣至,驅散寒邪,則血氣暢行,經絡流通而痛止。

  疏理肌肉筋骨關節 推拿手法作用於皮膚,可調節開闔,祛除病邪而固表;作用於肌肉,可疏通腠理,調和營衛;作用於血脈,可祛瘀通滯,使氣血暢行;推拿手法可直接糾正“筋出槽,骨錯縫”,動搖關節則可伸筋理筋,通其鬱閉之氣,散其瘀結之腫。因此無論從外入內的外感病或由內及外的內傷病,以及跌仆損傷等,都可推拿治療。

  治療原則 推拿治病是在整體觀念的指導下,運用望、聞、問、切四診來瞭解癥狀,以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八綱歸納病性,然後決定治療原則。推拿除瞭內科的常用辨證方法外,還重視皮、脈、肌、筋、骨等直接施術部位的辨證。推拿治療總原則是“補虛瀉實”,通過補或瀉使失衡的機體重新趨向平衡,從而達到治病保健的目的。所謂補虛瀉實就是通過手法對經絡腧穴或特定部位施以各種刺激,補其不足,瀉其有餘,以達調整臟腑陰陽,營衛氣血,扶正祛邪之目的。

  推拿的補瀉作用須得氣後才能獲得。所謂得氣,指手法刺激某一部位後,患者自覺該部位產生酸麻脹疼的感覺,隨之其癥狀或體征有所緩解甚至消除。推拿手法的補瀉由其壓力強度、方向、頻率和作用時間所決定。一般來說,壓力輕、順徑方向、頻率緩慢、作用時間長為補法;壓力重、逆徑方向、頻率快、作用時間短為瀉法。不同的手法可以引起不同的反應,而不同的機體機能狀態和病證,對相同手法亦可產生不同的反應。因此,隻有根據臨床辨證決定補瀉,才能達到預期的療效。推拿補瀉大致可分為輕重補瀉、旋轉補瀉、順逆補瀉、快慢補瀉、上下補瀉、平補平瀉六類,可因人、因時、因地制宜,選擇應用。

  

參考書目

 上海中醫學院編:《中醫推拿學》,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1985。

 駱競洪編著:《實用中醫推拿學》,重慶出版社,重慶,198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