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外邪犯胃或臟腑功能失調,胃氣上逆所引起的病證。《內經》認為嘔吐可由火、寒、濕、飲食等因素引起。漢代《金匱要略》對嘔吐的脈證治療闡發甚詳,提出瞭一些現在仍然行之有效的方劑。明代《景嶽全書》將嘔吐分為虛實兩大類,實證由邪氣所幹,虛者由胃虛不降,其治法各異。對後世影響較大。

  病因病機 風寒暑濕之邪以及穢濁之氣侵犯胃腑、或飲食過飽,或過食生冷油膩、不潔食物而損傷脾胃,致使飲食停滯滯不化,胃氣不能下行,則上逆而為嘔吐。惱怒傷肝,肝氣犯胃,引起胃氣上逆;或憂思傷脾,脾失健運,食停難化也能導致胃失和降,發生嘔吐。若因勞倦過度,耗傷中氣,或久病損傷脾胃,水液不循常道,聚而為飲為痰,或胃陰不足,失其潤降,也是嘔吐常見的原因。

  辨治 嘔吐當詳辨虛實,實證多由外邪、飲食所傷,發病較急,病程較短;虛證多由脾胃運化功能減退引起,發病緩慢,病程較長。因邪氣犯胃,濁氣上逆所致者,治當祛邪化濁、和胃降逆;虛證治以扶正為主,但因有陽虛和陰虛的不同,則分別以溫中健胃、滋養胃陰為主。

  本病常分以下證型。①外邪犯胃。證見突然嘔吐,伴有發熱惡寒,頭身疼痛,胸脘滿悶,苔白膩,脈濡緩。治宜疏邪解表、芳香化濁,常用藿香正氣散加減。②飲食停滯。證見嘔吐物有酸腐味,脘腹脹滿,噯氣厭食,得食加甚,吐後反覺舒適,大便溏薄穢臭或秘結不行,苔濁膩,脈滑。治宜和胃導滯,常用保和丸加減。③痰飲上逆。證見嘔吐清水痰涎,脘悶不食,頭眩,心悸,苔白膩,脈弦滑。治宜和胃化飲,用小半夏湯加味。④肝氣犯胃。證見嘔吐吞酸,噯氣頻繁,胸脅悶脹或痛,舌邊紅,苔薄膩,脈弦。治宜疏肝和胃,常用半夏厚樸湯合左金丸加減。⑤脾胃虛寒。證見飲食稍有不慎,即易嘔吐,時作時止,面色㿠白,倦怠乏力,口幹而不欲飲,四肢欠溫,大便溏薄,舌質淡,脈濡弱。治宜溫中健脾、和胃降逆,常用香砂六君子湯。⑥胃陰不足。證見嘔吐反復發作,時作幹嘔,口燥咽幹,饑而不欲食,舌紅津少,脈細數。治宜滋養胃陰、降逆止嘔,用麥門冬湯為主方。

  初病嘔吐,正氣未虛,若能及時治療,多預後良好。倘若嘔吐日久,反復不愈,耗傷氣陰,致脾胃虛弱,病情必纏綿難愈。若嘔吐而飲食難進,形體消瘦,脾胃衰敗者,預後不佳。若嘔吐呈噴射狀,伴見高熱、神昏、抽搐等癥狀,多為急性傳染病或急性顱腦疾患,亟宜中西醫結合,明確診斷,及時搶救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