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癥性皮膚病。多見於嬰兒及中青年,好發於頭面部及其他皮脂溢出部位。皮損特點為有乾燥或油膩鱗屑覆蓋的淡紅色斑片,或為滲出結痂性紅斑,自覺不同程度的瘙癢。發病可能是在皮脂溢出的基礎上,伴發糠秕孢子菌等的感染所致。

  皮脂溢出使皮膚油膩發亮,特別是頭皮多脂,鱗屑較多,這是本病發生的基礎。皮脂溢出可能與先天性脂溢性素質及雄激素水準有關。皮炎發生的原因尚不清楚,推測與正常存在於皮膚上的菌群如卵圓形糠秕孢子菌在皮脂溢出的的有利環境下大量繁殖有關。出汗過多和情緒緊張可使本病加重,高脂飲食、嗜酒和維生素B缺乏亦可能與本病的發生和發展有關。

  本病一般始於頭皮,然後自上而下地波及眉和眼瞼、鼻唇溝及耳後,嚴重時可累及胸骨上部、腋下、臍部和腹股溝及外陰部。初發皮疹為以毛囊口為中心的紅丘疹,之後融合成大小不等的黃紅色斑片,其上附有油膩鱗屑痂,似濕疹樣變化,故又稱為脂溢性濕疹。在滲出的基礎上容易發生繼發感染,使炎癥更為明顯。在頭皮有時表現為灰白色幹性鱗屑斑片,稱為幹性脂溢性皮炎,在軀幹可出現中心自愈的環狀紅斑性損害。嚴重時可發展為全身彌漫性紅斑、脫屑,稱為脂溢性紅皮病。本病經過緩慢,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嬰兒脂溢性皮炎常在出生後1個月左右發生,頭皮覆蓋灰色或黃色油膩鱗屑或痂皮,兩頰、眉部、耳後出現脫屑紅斑或有滲出、油膩痂,易繼發感染,引致膿痂。

  本病可與雄激素性脫發、痤瘡及酒渣鼻等伴發。

  根據好發年齡和臨床表現(在皮脂溢出部位出現油膩鱗屑性紅斑,伴有不同程度瘙癢)不難確診。需與銀屑病鑒別,銀屑病的皮損可發生在全身各處,尤其是肘膝伸側及腰骶部,典型皮損為由成層銀白色鱗屑覆蓋的紅色斑丘疹,刮去鱗屑有點狀出血現象。發生在頭皮時,頭發成束狀,且皮損境界清楚。

  患者應進低脂肪飲食,忌酒,保持生活規律和情緒穩定。治療方針為減少皮脂溢出、消炎、抑菌、止癢,口服維生素B2B6。瘙癢嚴重時可服鎮靜止癢藥,如抗組胺藥物及安泰樂等。頭皮應保持清潔,每周洗頭1~2次,用含有硫化硒、抗生素、煤焦油、水楊酸的洗劑外搽。無毛部位皮損可用含抗生素或抗真菌制劑的皮質類固醇霜劑;有滲液的可用2~4%硼酸水等濕敷,外用40%氧化鋅油或硼鋅糊;有繼發細菌感染者應選用適當的抗生素外用及內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