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尿頻、尿急、尿痛、排尿困難、尿失禁等,是膀胱、尿道疾病的常見癥狀。中樞或脊神經病變,膀胱、尿道鄰近器官的炎癥刺激或腫物壓迫,亦可引起排尿異常。

  尿頻 排尿次數多於正常稱尿頻。正常人每天排尿的次數,因年齡、氣溫、飲水量、體力及精神活動等因素而異。一般成人日間4~6次,夜間0~1次,每次尿量300~500ml。兒童因膀胱容量小,功能不穩定,正常排尿次數多於成人,且因年齡不同差異很大大,為查明尿頻的病因,需瞭解尿頻伴隨的其他癥狀。尿頻伴尿急、尿痛,常見於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膀胱結石、結核等。正常妊娠增大的子宮、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壓迫膀胱,也可引起尿頻、但多不伴尿急、尿痛。膀胱以下的機械性梗阻,如前列腺增生癥、尿道狹窄等,為瞭克服排尿阻力,膀胱壁肌肉代償性肥厚及靜止張力增加,致使膀胱在尚未擴張到正常容積以前,出現尿意,引起尿頻。各種原因的梗阻,使膀胱不能排空,有殘餘尿,膀胱有效容量減少,也引起尿頻。尿頻而每次尿量正常,說明尿頻是由尿量增加所致,常見於糖尿病、尿崩癥、醛固酮增多癥以及腎濃縮功能損害,如慢性腎炎、急性腎功能衰竭多尿期等。

  尿急 有尿意時迫不急待,須立即排尿稱尿急。常見於急性膀胱炎、前列腺炎、神經原性膀胱功能障礙、膀胱容量縮小,前列腺增生癥等。若與尿頻、尿痛同時存在是下尿路炎癥的典型癥狀。

  尿痛 指排尿時尿道或膀胱區疼痛。多見於膀胱或尿道的炎癥或結石。若病變在尿道,多在開始排尿時感覺尿道內疼痛。病變在膀胱頸部,如急性前列腺炎、膀胱三角區炎癥,在排尿結束時,膀胱區疼痛加重。

  排尿困難 指排尿費力,多由於膀胱以下機械性梗阻,如包莖、包皮口狹窄、尿道狹窄、尿道瓣膜、尿道憩室、前列腺增生癥、膀胱頸攣縮、尿道結石以及膀胱內的病變如結石、腫瘤、輸尿管口囊腫等。神經系統病變如腦血管疾病,脊髓損傷、隱性脊柱裂等也可引起排尿困難,是由於支配膀胱的神經功能失調,膀胱逼尿肌收縮無力和尿道擴約肌功能失調,即當逼尿肌收縮時括約肌不但不松弛,反而發生痙攣性收縮,使尿流不能從膀胱排出,此種神經原性膀胱功能障礙又稱功能梗阻,多伴膀胱感覺障礙及結腸功能障礙如大便秘結、肛門括約肌松弛,大便失禁。排尿困難程度不一,往往隨病程逐漸加重,初起排尿需等待一段時間方能排出,稱排尿延遲。以後隨排尿困難加重,尿線細而無力,不能遠射,甚至不能成線,呈尿滴瀝。再嚴重則不能排尿,膀胱充盈尿液,稱瀦留。常期排尿困難影響腎盂、輸尿管排空,引起腎盂、輸尿管擴張,腎實質萎縮,導致尿毒癥。

  尿失禁 尿不自主地由尿道流出稱尿失禁。真性尿失禁是指膀胱括約肌由於發育不全、損傷或神經功能失調等原因,喪失控制尿的能力,見於尿道上裂、尿道外傷、前列腺手術時損傷,腦脊神經疾患等。尿道狹窄、前列腺增生癥時膀胱梗阻、膀胱過度充盈,內壓增高,尿流被迫外溢,稱充溢性尿失禁,又稱假性尿失禁。由於膀胱括約肌閉合力降低,在跑步、咳嗽、噴嚏、抬舉重物時,因腹內壓驟然增加引起少量尿液外溢,稱壓力性尿失禁,常見於曾多次分娩的中年婦女,其他原因所致盆底肌肉松弛,陰道前壁及子宮脫垂的婦女也容易發生壓力性尿失禁。急性膀胱炎或上運動神經元疾病時,膀胱逼尿肌受刺激或興奮性增強容易發生收縮而不自主排尿稱急迫性尿失禁。尿失禁常是單一的,但有時壓力性尿失禁可能與急迫性尿失禁同時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