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嗜血桿菌引起的感染。主要分兩類:①急性化膿感染,如急性鼻咽炎、喉炎、急性氣管炎、肺炎、中耳炎、敗血癥、腦膜炎、心包炎、急性及亞急性心內膜炎等;②繼發感染,常發生在流行性感冒、麻疹、百日咳、肺結核等呼吸道感染後,亦常為慢性支氣管炎繼發感染的病原,還可使兒童在病毒感染之後繼發鼻竇炎、中耳炎。

  流感桿菌主要通過呼吸道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也可通過孕婦產道感染。新生兒由於有來自母體的被動免疫,故2個月內發病率低,3個月至3歲兒童童的血清抗體水平最低,此期易產生感染,以後抗體隨年齡增加而增高,發病率亦越低。該菌所致腦膜炎、咽喉會厭炎的病死率從前高達95%,由於抗生素的廣泛應用,病死率已降為5~10%。其預後與診斷及治療的早晚明顯有關。

  病原學 流感嗜血桿菌簡稱流感桿菌,屬孤菌科嗜血桿菌屬。1892年首先從流行性感冒患者鼻咽部分離到,當時被認為是流感的病原菌,故得名。1933年從流感病人鼻咽分泌液之中成功地分離出流感病毒,才證實流感桿菌並非流感病原菌。流感桿菌為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在人工培養時必須供給新鮮血液才能生長,新分離的或幼齡菌具莢膜,其菌株毒力較強,在陳舊培養物中由於自溶酶的作用,莢膜消失。該菌的莢膜含多糖抗原,根據抗原的不同,將流感桿菌分為a~f六型,其中b型致病力最強。以前認為無莢膜菌株不致病,現在也被認為是病原菌。其致病力主要來自細菌產生的內毒素。而特異的莢膜多糖可中和機體在感染過程中形成的抗體,抵抗體內白細胞的吞噬,還可能抑制呼吸道粘膜纖毛的活動。此菌抵抗力較弱,50~56℃30分鐘即可殺死,對一般消毒藥甚敏感,幹燥時也易死亡。

  臨床表現 根據感染部位而異。腦膜炎為b型流感桿菌所致最重要和最常見的一種嚴重疾病,75%的病例發生在2個月至2歲兒童,20世紀末,成人病例有所增加,一般發病較其他化膿性腦膜炎稍緩慢,病前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中耳炎等疾患,經1~2周後出現發熱、頭痛、嘔吐、嗜睡、頸強直、角弓反張、前囟膨出、昏迷及驚厥,亦有部分病人發病急驟,短時間內即出現較嚴重癥狀。流感桿菌也常致咽喉會厭炎,任何年齡患者在臨床均表現為一種急癥,有發熱、會厭部紅腫及明顯的疼痛,還可發生上呼吸道阻塞和呼吸困難。

  診斷 由b型流感桿菌所致的會厭炎,根據典型臨床表現即可確診。而流感桿菌腦膜炎等感染與其他細菌性腦膜炎等表現並無不同,最可靠的診斷依據是由血液、腦脊液中及局部分泌物中查到病原菌;以免疫化學方法鑒定新分離菌的莢膜腫脹反應及從上述體液、濃縮尿等標本中檢查莢膜物質,這些也可作為佐證。

  治療 除一般治療及對癥治療外,主要是病因治療。本菌對磺胺、青黴素、鏈黴素、四環素、氨芐青黴素和氯黴素均敏感,對b型莢膜流感桿菌的急性感染,尤其是腦膜炎、會厭炎,過去均以氨芐青黴素為首選,有的國傢報告耐氨芐青黴素的菌株逐年增加,故有人以氯黴素為首選。

  預防 抗生素不能降低b型流感桿菌的帶菌率,18個月以上的兒童在註射流感桿菌莢膜多糖疫苗1年內90%可得到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