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化膿性腦膜炎。簡稱流腦。主要表現發熱、頭痛、嘔吐、皮膚瘀點或瘀斑以及頸項強直等。腦脊液有改變。臨床分普通型、暴發型及慢性型,病死率約10%,暴發型死亡率較高,其中暴發腦膜腦炎型引起的腦水腫、腦疝及呼吸衰竭為主要致死原因。早期診斷和治療可大幅度降低病死率。大部分病人可以痊癒不留任何後遺癥,部分病人愈後遺留永久性中樞神經損傷,如耳聾、失語、斜視、癱瘓、癡呆等。多數菌株對磺胺藥物敏感,耐藥者可選用青黴素、氯黴素以及其他抗生素。世界各地均有流行。。人是唯一的傳染源,在流行期間的人群中,鼻咽部帶菌率可高達50%,病原菌借咳嗽、噴嚏、說話等由飛沫直接從空氣中傳播。發病季節入冬後即開始,三、四月達發病高峰期,夏初逐漸下降。人口擁擠、空氣流通不暢、陽光缺少等因素均有利於疾病的傳播。任何年齡均可發病,15歲以下兒童占全部病例的80%以上,1歲以內的嬰兒占兒童病例的1/3,18~20歲為第二個發病高峰。

  病原學 腦膜炎雙球菌為卵圓形、多數成對排列的革蘭氏陰性球菌。在體外生活能力很弱,經陽光曝曬或在幹燥環境中數小時即死亡,溫度低於37℃或高於50℃或經一般消毒藥作用後極易被殺死。故病人血液、腦脊液、皮膚瘀點塗片等查找病原菌的標本應立即送檢。依血清凝集試驗可將此菌分為 A、B、C、D、X、Y、Z、W135及29E等9個群,各群均可引起流腦,世界各地流行的菌株也在不斷轉變,且耐磺胺藥物的菌株也在增多。

  發病機理和臨床表現 潛伏期為2~3日,長者可達10天。病原菌首先侵入人體的鼻咽部,若人體免疫力強則可迅速將病原菌殺滅,臨床不表現癥狀;若免疫力稍弱則病原菌可在鼻咽部繁殖,受染者成為臨床不發病的健康帶菌者或僅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癥狀,臨床表現類似感冒,此期為上呼吸道感染期。由於帶菌者仍從事正常社會活動,故是對周圍人群威脅最大的傳染源。多數病例的病情到此不再發展而停止。在少數情況下(如人體抵抗力明顯降低或細菌毒力較強時),病原菌通過鼻咽部進入血液,此期為敗血癥期,細菌及其毒素使血管發生過敏性壞死、栓塞、出血等,發生在皮膚血管時則可見瘀點或瘀斑(見於約70%的病人)。其他中毒癥狀有發熱、脈快、關節痛、血白細胞升高等。瘀點或瘀斑塗片或血培養可找到病原菌。少數病例病情發展迅速,很快出現高熱、休克、廣泛瘀點或大片瘀斑,而腦膜炎癥狀不明顯,常於24小時內危及生命,稱為暴發敗血癥型,過去認為是細菌及內毒素致雙側腎上腺皮質出血、壞死,促發急性腎上腺皮質功能衰竭──沃特豪斯-弗裡德裡克森二氏綜合征,實則引起本型的主要病理基礎為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經敗血癥期後,病原菌經血流侵入腦脊髓膜,引起化膿性腦膜炎,病變以軟腦膜為主,早期有充血水腫。纖維蛋白、白細胞及細菌滲出於腦脊液內,腦脊液壓力增高,外觀呈混濁或膿性,白細胞數增多,糖及氯化物含量減少,蛋白質量升高,經離心後塗片可找到腦膜炎雙球菌。此期除敗血癥期的癥狀外,還出現劇烈的頭痛、嘔吐、煩躁不安、驚厥或譫妄、神志恍惚或嗜睡等。查體可見頸項強直、克爾尼格氏征(屈髖伸膝征)和佈魯金斯基氏征(屈頸動腿征)等腦膜刺激征陽性,嬰兒發作多不典型,除高熱、拒食、煩躁和啼哭外,驚厥、腹瀉及咳嗽較成人多見,未閉的前囟門明顯隆起有助於診斷。但頻繁嘔吐而致失水者反可出現前囟下陷。若病變進一步向腦實質發展,便引起腦血管痙攣、腦缺氧、血管通透性增加、局灶性嗜中性粒細胞浸潤及出血、腦水腫及顱內壓升高,柔軟的腦組織受壓,自解剖上的薄弱部位──小腦幕裂孔及枕骨大孔膨出,這稱為腦疝。此期除具有腦膜炎的癥狀、體征和陽性實驗室檢查外,病情變化快,患者可迅速進入昏迷期,出現呼吸衰竭如呼吸快慢、深淺不均,呼吸暫停或抽泣樣呼吸等。瞳孔亦大小不等、邊緣不整、光反應遲鈍,神經系統檢查錐體束征常呈陽性,這稱為暴發腦膜腦炎型。一旦出現呼吸衰竭和瞳孔改變往往表明有腦疝,病人常因腦疝死於呼吸心跳停止。臨床上還有比較少見的慢性腦膜炎球菌敗血癥和顱底腦膜炎,病程可遷延數周或數月,多數因急性期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徹底所致。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寒戰、頭痛、發熱、皮膚瘀斑、關節腫痛和脾大及驚厥等。需多次血培養或瘀斑塗片檢查方能找到致病菌。

  診斷 凡在流行季節有突起高熱、頭痛、嘔吐伴神志改變,體檢有皮膚粘膜瘀點、腦膜刺激征陽性者可初步作出診斷。確診或臨床表現不典型者有待於腦脊液的檢查及病原菌的發現。其他免疫學檢查如對流免疫電泳、反相血凝試驗等均有助於快速診斷。其他化膿性腦膜炎大多體內有感染病灶;依發病季節和腦脊液檢查可與流行性乙型腦炎鑒別。其他急性感染的虛性腦膜炎,腦脊液除壓力增高外,餘項檢查均正常。

  治療 首選磺胺類藥物,該藥易透過血液與腦脊液間的一個生理屏障(血腦屏障),殺菌力強,排泄慢;同時應用較大劑量的青黴素對控制敗血癥效果良好。對青黴素過敏者用氯黴素治療,氯黴素易透過血腦屏障,療效較好,但應警惕其致血細胞減少的毒性。同時加強對癥處理;對高熱、抽搐者采用物理降溫及鎮靜藥治療;出現休克的應靜脈補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應用血管活性藥物等;顱壓高者及早應用甘露醇等脫水藥。敗血癥和腦膜炎過程中可出現其他部位如肺部、中耳、鼻竇、心包、心內膜、關節及腦等化膿性感染,除腦膿腫外多數經治療可痊愈不留後遺癥。常見的後遺癥有腦積水、腦萎縮所致的智力發育障礙或腦皮質損傷所致的癲癇等。亦可有神經性耳聾、斜視、失語、吞咽困難、四肢單癱或偏癱,甚至呈去皮質僵直狀態。若病變在脊髓時可出現不同平面的截癱。

  預防 早期發現病人並及時隔離治療。加強室內通風。在流行季節和地區,盡量不去公共場所,對密切接觸病人者及流行區的15歲以下兒童應給予磺胺嘧啶作為預防用藥,也可用氯黴素、二甲胺四環素等。鹽水嗽口、呋喃西林液滴鼻、中藥等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流腦疫苗用於15歲以下兒童有一定預防效果,流行區也可用於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