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罕見病。肺泡有蛋白樣物質沉積,使肺內出現病變。約1/3病人無癥狀,臨床表現有發熱,繼以間歇期,以後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低熱。咳嗽、咯痰、胸痛、體重減輕等。X射線胸部檢查肺內病變類似急性肺水腫。病因未明,本病於1958年首次報告時命名為肺泡蛋白沉積癥,至今仍沿用這一病名。

  病因和發病機理 據報告,自7~8個月的嬰兒至72歲的老人均有患肺泡蛋白沉積癥者,但以30~50歲歲者居多。男性約為女性的3倍。

  分析表明肺泡腔內沉積的顆粒狀和絮狀物,與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同屬脂蛋白,富含磷脂,均為過碘酸希夫氏染色強陽性,在化學結構上兩者也基本相同。電鏡下,肺泡沉著物並不全是無定形者,而有許多疊層狀小體,相當於光學顯微鏡下所見的過碘酸希夫氏染色陽性顆粒,與Ⅱ型肺泡細胞中的疊層狀小體相同。因而推想,本病是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過度分泌而清除減慢所致,或為異常型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質。通過動物實驗發現,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由Ⅱ型細胞產生後排入肺泡腔。在實驗動物肺泡蛋白沉積癥時,這種排入肺泡腔的過程增強。排入肺泡腔的疊層小體迅速被巨噬細胞吞噬,巨噬細胞因而脹大,其活動力顯著減弱,終於破裂,於是疊層小體在肺泡內不斷貯積,即成肺泡蛋白沉積癥。因而肺泡清除機制減退可能也是發生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疊層小體經巨噬細胞處理後失去活性,且能抑制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活性。

  鑒於約半數病人經常接觸各種粉塵或有害氣體,且以矽塵長期給鼠吸入,可使動物患肺泡蛋白沉積癥,故認為本病可能是肺泡對化學性刺激的非特異性反應。但尚有半數左右病例無此線索,因此確切的病因尚待進一步探索。

  病肺重量增加,在水中下沉。光學顯微鏡下可見肺泡脹大、肺泡腔、呼吸細支氣管甚至小的細支氣管均充滿嗜伊紅顆粒物質,過碘酸希夫氏染色呈強陽性反應。電鏡下,這種顆粒為疊層狀小體。肺泡壁及肺泡結構正常,鄰近的肺泡壁可見大量巨噬細胞。

  肺功能檢查呈限制性通氣功能障礙,最大通氣量及用力呼氣肺活量/肺活量比值正常。彌散功能減低。

  臨床表現 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癥狀,發熱,進行性呼吸困難,咳嗽、咯痰、胸痛,體重減輕,有時痰中帶血。約1/5病人發病急且重,多因並發感染所致。體征較 X射線表現明顯為輕,此為本病之特點,可有肺下部濕囉音,晚期可出現紫紺及杵狀指。

  X射線表現,多數為雙側對稱細結節狀陰影,病變大多融合,境界模糊。不少病例病變從肺門向外放射,呈蝴蝶狀,有如急性肺水腫。

  診斷與治療 本病之X射線病變極像急性肺水腫,但缺少臨床癥狀與體征,兩者極不相稱。此種情況幾乎僅見於肺泡蛋白沉積癥,因此初步診斷困難不大,肺泡灌洗液作過碘酸希夫氏染色可進一步支持診斷。但急性發作病例常誤診為肺炎,以後臨床過程可提示有本病的可能,確診須依靠肺活檢。本病須與肺水腫,支氣管肺炎,特發性肺含鐵血黃素沉著癥及肺結核等鑒別。

  本病無特殊治療,60~70%的成人患者可自行恢復,約有20~25%的病人於5年內死於呼吸衰竭,偶死於肺心病。小兒患者幾乎全部死亡。皮質激素對本病無效。近年來,用雙腔管作肺灌洗療法,可獲得較好療效,但可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