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平肝熄風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原名赤箭。為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的塊莖(圖1)。

圖1 天麻原植物

  產地和性狀 天麻為共生植物,無根無葉,須依靠密環菌Armillariella mellea。供給營養才能生長繁殖。天麻主產於中國四川、雲南、湖北、陜西、貴州等地。中國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人工栽培,已獲得成功,並成為天麻商品藥材的主要來源。野生天麻喜氣候涼爽、濕潤的環境。常生於海拔1200~1800米的高山林間,尤以常年多雨霧、富含腐殖質疏松肥沃的地方較多。栽培天麻,若在1500米以上較高的地區,一般應選陽坡;若在1000米以下較低的山區,應選陰坡或林間。在人工控制溫度濕度的條件下,地下室亦能栽種。天麻應在冬春兩季采挖塊莖,洗凈,除去粗皮,蒸透,壓扁,曬幹或烘幹。幹燥塊莖呈長橢圓形,扁縮而稍有彎曲,長5~13厘米,寬2~6厘米,厚1~3厘米。頂端有紅棕色芽苞或殘留莖基,下端有圓臍形疤痕。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有縱皺紋及溝紋,具環節,上有點狀斑痕或膜質鱗葉,並可見棕褐色菌索。質堅實,半透明,不易折斷,斷面較平坦(圖2)。加工成的飲片薄而透明,故稱明天麻。

圖2 天麻藥材

  性味和功能 本品味甘、辛,性平,歸肝經。功能熄風止痙、祛風除痹。主治眩暈、頭痛、頭風、小兒驚風、肢體痙攣、風濕痹痛等證。

  成分和藥理 天麻塊莖含天麻甙、天麻甙元、派立辛、天麻醚甙;另含香草醇、β-谷甾醇、對羥基苯甲醛、檸檬酸及其單甲酯、棕櫚酸、琥珀醇等。天麻甙、天麻甙元及香草醇為活性成分。天麻甙已有合成。

  藥理實驗表明,天麻浸膏、天麻甙及香草醇均有明顯對抗戊四氮陣攣性驚厥的作用;天麻尚能提高電擊痙攣的閾值,有效地制止癲癇樣發作,天麻註射液和天麻甙均有鎮靜、安眠作用,與水合氯醛、硫噴妥鈉等有協同作用。天麻治療高血壓,腦震蕩後遺癥所致的頭痛有較好的效果。天麻註射液對冠狀動脈、腦及外周血管有一定的擴張作用,可使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下降。

  應用 本藥治療肝陽上亢之頭痛、眩暈、耳鳴、眼花,常配鉤藤、石決明、黃芩、梔子、牛膝等;若風痰上擾,頭痛目眩,常配半夏、茯苓、白術、陳皮等。治療偏正頭痛、頭風疼痛,常配川芎、蔓荊子、荊芥等。治療中風、肢體拘攣或麻木,可配鉤藤、白芍、牛膝以平肝熄風、柔肝解痙;肝火甚者,加石決明、龍膽、地龍以清肝瀉火;挾痰火者加陳膽星、天竺黃、薑川連,以清泄痰熱;若防治中風,可配牛膝、玄參、地黃、杜仲、萆薢等制成丸劑常服。治療小兒急驚風抽搐,常與鉤藤、全蠍、羚羊角同用;小兒慢驚,則多與人參、白術、僵蠶等同用。本品也用於破傷風引起的抽搐痙攣,角弓反張,配合南星、防風、白芷、羌活、白附子同用。本品若用於風濕痹痛及肢體麻木,手足不遂等證,多與秦艽、羌活、牛膝、桑寄生等同用。煎服用量5~10克,研末服1~1.5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