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多食紅花草後再受日光照射而引起的一種皮膚炎癥。多見於農民,易發於清明前後(3~5月份)。其特徵為病前有多食紅花草病史,多發生於暴露部位,皮膚出現潮紅,腫脹,水皰,瘀斑,糜爛,流水等,重者有發熱,噁心,嘔吐等全身癥狀。相當於西醫的植物-日光性皮炎。治療以疏風清熱、解毒利濕為原則。

  紅花草瘡在中醫文獻中無明確記載,但屬於中醫“風毒腫”範疇。近人根據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進行治療,取得瞭明顯的效果,並定名為紅花草瘡。

  本病病因為稟性過敏,腠理不密,外受風毒,又多食紅花草,脾胃失調,濕熱內蘊。二邪相合,熏蒸肌膚,灼傷血絡,甚者毒邪入營,損及臟腑。

  發病多在春季,皮損多為顏面和手背,嚴重者累及頸項、胸前、前臂等處,往往對稱。臨床常見證型有:①輕型。起病較慢,皮膚浮腫,灼熱瘙癢,或有紅斑、瘀點,伴有頭痛,發熱,全身不適,苔黃膩,脈滑數等癥。治宜疏風清熱、解毒利濕,方用普濟消毒飲加減。②重型。起病暴急,可在兩三小時內高度浮腫,眼瞼不能睜開,皮膚出現潮紅、瘀斑、水皰、糜爛、壞死,指甲青紫脫落,伴有高熱,頭痛,飲食困難,惡心嘔吐,甚至呼吸急促,神志昏迷,苔黃糙,舌質紅絳,脈洪數等癥。治宜涼血清營、清熱解毒,方用清瘟敗毒飲加減。

  外治:①以紅腫、水皰為主者,用生地榆30克、馬齒莧30克,水煎待冷,濕敷患處,每次20~30分鐘,每日3~4次;或外搽三黃洗劑。②以糜爛、化膿、壞死為主者,外用青黛膏摻九一丹,每日一次。針刺:發於頭面者,取人中、巨髎、頰車、勞宮、顴髎等穴,瀉法,留針15分鐘;發於四肢者,取外關、勞宮、合谷、太溪、昆侖等穴,瀉法,留針15分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