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補陽藥。為鹿科動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或馬鹿C.elaphus雄鹿未骨化的幼角。入藥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因其表面被有茸毛,故名。

  產地和性狀 梅花鹿常群棲於混交林、山地草原和森林邊緣附近,在中國東北、華北、華東、華南山區都有分佈,主產於東北地區及河北、北京等省市。野生的梅花鹿已已為數甚少,現多為人工飼養(圖1)。馬鹿棲息於較大的混交林或高山的森林草原中,分佈於東北、西北、西南及內蒙古,亦有飼養,主產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青海、四川及雲南等省區。鹿茸采收方法分鋸茸和砍茸兩種。鋸茸由生後第三年開始,一般每年兩次,第一次鋸茸在清明後45~50天,稱頭茬茸,再過50~60天鋸第二次,稱二茬茸;每年隻采一次者,時間多在7月下旬。砍茸適用於老鹿、病鹿或獵取的死鹿,系將鹿頭砍下,再將鹿茸連腦蓋骨鋸下,刮去殘肉。砍下或鋸下的鹿茸,再經過清洗,擠去血液,置沸水鍋中反復浸燙,至無積血為止,然後晾幹或烘幹,加以修整。

圖1 梅花鹿

  鹿茸藥材分花鹿茸和馬鹿茸兩類,梅花鹿鋸茸頭茬茸呈圓柱形,有一或二個分枝,具一個分枝者習稱二杠,主枝習稱大挺,長14~20厘米,鋸口直徑3厘米左右,側枝長9~15厘米,直徑較主枝略細,枝頂端鈍圓,外皮棕色或紅棕色,密佈紅黃色或棕黃色的柔軟細毛茸。鋸口面黃白色,有致密的蜂窩狀小孔,外圍無骨質,具兩個分枝者習稱三岔,主枝長23~33厘米,直徑較二杠細,略呈弓形而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縱棱紋及瘤狀突起,皮紅黃色,茸毛較稀疏粗糙。(圖2)體輕,氣微腥。二茬茸似頭茬茸,但主枝長而不圓或下粗上細,下部有縱棱紋,皮灰黃色,茸毛較粗糙。鋸口外圍多已骨化。體較重,無腥氣。砍茸帶頭骨,茸形與鋸茸相似,腦骨前端平齊,後端有一對弧形骨,外附腦皮,皮上密生短毛。

圖2 花鹿茸藥材

  馬鹿茸亦分鋸茸與砍茸兩種,較花鹿茸粗大,分枝亦較多,皮灰黑色,毛青灰、灰黃或灰黑色。鋸口面蜂窩狀小孔較大,色較深,常見骨質。氣腥(圖3)。

圖3 馬鹿茸藥材

  性味和功能 本品味甘、咸,性溫。歸腎、肝經。功能補腎壯陽,益精生血,強筋健骨,為補陽益精的要藥。主治腎陽虛衰之陽痿滑精,宮冷不孕,遺尿尿頻,崩漏帶下,畏寒肢冷,腰脊酸痛;精血虧損而羸瘦神疲,眩暈心悸,耳聾目暗,以及小兒發育遲緩,筋骨萎軟等證。

  成分和藥理 鹿茸含有50%左右的多種氨基酸,少量雌酮和雌二醇,多種前列腺素、卵磷脂、腦磷脂、神經磷脂、中性糖、酸性粘多糖等糖類,油溶性維生素,三磷酸腺苷,核糖核酸,以及骨質、骨膠、膽甾醇、蛋白質等。

  鹿茸對人體有強壯作用,能增強機體的工作能力,加速消除疲勞,改善營養不良,提高能量代謝。又有性激素樣作用。鹿茸精能增加紅細胞、血色素及網狀紅細胞的數量,有促進健康人淋巴細胞轉化的作用。中等劑量能顯著增加離體心臟的血液供給,增強心肌收縮力,使心率加速,心臟搏出量和每分鐘輸出量均有所增加,此作用在已疲勞的心臟上更為顯著,並能使節律不齊的離體心臟易於恢復。鹿茸可以促進潰瘍和創口的再生過程,促進骨折愈合。鹿茸還有增強腎臟利尿機能和胃腸蠕動與分泌的機能;提高離體子宮的張力,加強其節律性收縮。

  應用和禁忌 用於陽痿滑精,宮冷不孕,可與山藥浸酒服,或配熟地、菟絲子、巴戟天等同用。沖任虛寒之崩漏帶下,可配當歸、阿膠、烏賊骨等藥。腎氣虛寒,小便頻數,宜配龍骨、桑螵蛸、益智仁等同用。腎虛腰痛,不能轉側,可與菟絲子、小茴香、羊腎等配伍。氣虛陽衰而神疲肢冷,心悸怔仲,可與人參合用以補氣助陽。精血勞損之羸瘦面黑,耳聾目暗,可配當歸、熟地、黃芪等藥。小兒發育不良,行遲齒遲,囟門不閉,可配六味地黃丸補髓健骨。骨折合期愈合不良,常與骨碎補、續斷、牛膝同用。陰疽瘡腫內陷不起,或瘡瘍久潰,膿稀不斂,常配黃芪、肉桂、當歸等藥溫補內托。現代臨床報道,用鹿茸內骨髓(鋸茸時收取),以白酒浸制成20% 的鹿茸血酒飲服,試治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癥、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對血象及癥狀有不同程度改善。其單味制劑鹿茸片和乙醇提取物制成的鹿茸精(口服液及針劑),亦適用於腎陽虛衰,精血虧乏,腰膝痿弱,肌肉松弛及神經衰弱,伴有低血壓的慢性循環障礙、性機能衰退等癥;對老年陽虛怕冷,病後體弱,營養不良,易致疲勞,可作為滋補強壯劑。鹿茸研末沖服,用量0.5~1克,或入丸散。陰虛陽亢及血分有熱者忌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