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武裝力量)的最高軍事指揮機關。一般設作戰、情報、通信等部門,有的還設有訓練、軍務、動員、裝備計畫等部門。主要任務是:在總參謀長領導下,貫徹執行最高統帥和國防部長的命令、指示,搜集和提供情報,擬定和組織實施戰略戰役計畫與動員計畫,指揮和協調各軍種、各戰區、各種武裝組織的作戰行動。有的還負責擬定和組織實施武裝力量建設計畫,掌管軍隊的組織建設、裝備計畫、軍事訓練和行政管理等事務。總參謀部是軍事指揮中樞,在軍隊(武裝力量)的建設和作戰指揮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用。

  16~17世紀,歐洲一些國傢的軍隊先後設置軍需官和軍務總監,負責傳遞命令、察看道路、選定營地等勤務。18世紀上半葉,武器裝備的發展,戰爭規模的擴大,軍隊數量、編組和作戰形式的變化,使作戰指揮日益復雜,從而出現瞭輔助軍事統帥組織、管理軍隊的部門,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稱總軍務司令部,俄國稱總軍務部。1785年,普魯士軍隊設立參謀部,為軍事統帥傳令聯絡、搜集資料,到1806年發展為獨立的作戰參謀機構。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奧匈帝國、法國、俄國、日本、美國、英國等先後建立總參謀部或類似機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參戰國的總參謀部有較大發展,負責擬制與實施戰略戰役計劃,領導戰備事宜,成為作戰指揮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戰國的總參謀部擔負起組織指揮和協調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任務。戰後,許多國傢註重總參謀部的建設,逐漸形成較為健全的軍事領導指揮機構。

  中國自商周以來,就有過軍師、謀士、參軍事、參謀和樞密院等襄贊軍機的人員和機構。直到1911年4月,清政府設置瞭類似總參謀部的軍咨府。中華民國時期,國民黨軍隊正式設立參謀本部。

  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以後,逐步建立瞭總參謀部,作為在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下,負責組織武裝力量建設和實施作戰指揮的最高軍事領導機關。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時,設立參謀團,負責制訂軍事計劃,指揮軍事行動。1928年7月中共第六次代表大會後,中央軍事部下設參謀科。1930年,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發瞭《中國工農紅軍編制草案》,規定設立參謀部,由作戰、訓練、交通、諜報、工農武裝等科組成。1931年11月,正式成立總參謀部,統一負責紅軍的作戰指揮和軍事訓練。抗日戰爭時期,總參謀部調整組織,設作戰、情報、通信、隊列等部門。解放戰爭後期,總參謀部又增設航空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總參謀部隸屬於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1954年,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設有作戰、情報、通信、軍訓、軍務、裝備、人民武裝等部門,負責軍隊的作戰指揮、組織建設、裝備計劃、軍事訓練、行政管理和後備力量的建設。此後,隨著國防建設的發展,總參謀部逐步完善組織機構,加強指揮手段建設,進一步提高瞭組織指揮效能。總參謀部自建立以來,為奪取革命戰爭的勝利,保衛社會主義建設,以及加強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瞭重要貢獻。從1931年11月起,歷任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參謀長、參謀部長)有葉劍英、劉伯承、蕭勁光、滕代遠、彭德懷、周恩來、徐向前、聶榮臻(代)、粟裕、黃克誠、羅瑞卿、楊成武(代)、黃永勝、鄧小平(兼)、楊得志。現任總參謀長遲浩田。

  目前,世界大多數國傢都設有總參謀部或類似機構,基本職能大體相似,但名稱、隸屬關系和性質不盡相同。如:蘇聯設武裝力量總參謀部,是最高統帥通過國防部長對武裝力量實施指揮的中樞環節;美國設參謀長聯席會議,是總統和國防部長的軍事咨詢和實施指揮的機構;英國設國防參謀部,是首相通過國防大臣對軍隊實施指揮的機構;法國設三軍參謀部,是總統統率三軍的指揮機構。現代科學技術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武器裝備不斷發展,戰爭的突然性和破壞性增大,戰場范圍廣闊,情況變化急劇,指揮、協同困難,對總參謀部的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許多國傢軍隊的總參謀部都十分重視世界戰略動向的研究,不斷改進組織體制,加強軍事理論研究,提高對諸軍兵種聯合作戰的指揮能力,並積極應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加速指揮手段的建設,以適應指揮現代化戰爭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