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國傢。位於南美洲中部。東、北與巴西交界,南鄰巴拉圭和阿根廷,西同智利和秘魯接壤。面積1098581 平方公裡。人口642.9萬(1985)。全國劃分為9個省。法定首都蘇克雷,政府所在地拉巴斯。

  自然條件 全境地勢西高東低,大致可分為3個地形區。①西部安第斯山區。由東、西科迪勒拉山脈及楔入其間的玻利維亞高原構成,約占國土面積的16.6%。地勢高峻,平均海拔在3700米以以上,多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其中南緯16°附近的漢科烏馬山海拔7010米,為南美洲的最高峰。西科迪勒拉山脈為安第斯山脈第二火山帶之一部,多休眠火山,其中著名的薩哈馬火山,海拔6520米,富硫磺礦;東科迪勒拉山脈為境內的內流區與亞馬孫流域、拉普拉塔流域的分水嶺,高山冰川發育,尤以伊利馬尼山和伊延普山的大冰川聞名,富錫、銀、鎢、金、銻、鉍、銅等礦藏;玻利維亞高原海拔3500~3900米,地勢微向南傾,地面起伏和緩,覆蓋著深厚的疏松碎屑物質,在玻秘邊界上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淡水湖的的喀喀湖以及波波湖、烏尤尼鹽沼、科伊帕薩鹽沼等。②中部谷地。處東科迪勒拉山脈東麓,約占國土面積的17.3%。北部多河流深切的深邃峽谷,南部為平坦開闊的河谷盆地,平均海拔600~3000米。③東部低地平原。約占國土面積的66.1%,地勢低平,海拔150~600米之間。北部為亞馬孫流域的貝尼河-馬莫雷河沖積低地,多湖沼灘地;南部是大查科平原的一部分,富石油、鐵礦;其間為亞馬孫河流域和拉普拉塔河流域分水嶺奇基托斯波狀丘陵,海拔300~600米。

  玻利維亞地處南緯9°40′~23°的熱帶,受地形影響,東西部氣候有明顯差異。玻利維亞高原因地勢高,又居山間位置,氣候高寒幹旱,年平均氣溫不足10℃,僅的的喀喀湖地區受湖水調節,較為溫和;年降水量150~600毫米,由北向南遞減;植被以灌木半荒漠和荒漠為主。東、西科迪勒拉山脈氣候和植被分佈隨海拔高度和坡向而異,其中處於東科迪勒拉山脈東麓的中部谷地,年平均氣溫17~22℃,年降水量在400~1200毫米間,由北向南遞減;土地肥沃,水熱條件較好,適宜各種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生長。東部低地平原的北半部屬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年平均氣溫27~30℃,年降水量1800~2500毫米,富熱帶雨林和沿河走廊林,有桃花心木、巴西木、橡膠樹、杉樹等;南半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5℃,年降水量750~1250毫米,幹濕季分明,11月至翌年4月為雨季,洪水漫溢,成為澤國,植被為耐旱的稀樹草原,適宜畜牧業發展。

  境內河流分屬的的喀喀湖內流區、亞馬孫流域和拉普拉塔河流域。內流區河流短小,多源於高原兩側的東、西科迪勒拉山坡,較大的是德薩瓜德羅河,全長297公裡。屬亞馬孫流域的河流主要是貝尼河和馬莫雷河,支流眾多,水量豐沛,沿岸湖沼廣佈。屬拉普拉塔河流域的河流有皮科馬約河和貝爾梅霍河,水量季節變化顯著。

  居民 南美洲印第安人比重最高國傢之一。印第安人占全國人口54%,包括克丘亞族(主要分佈於中部各地),艾馬拉族(安第斯山區北部)、瓜拉尼族(東部低地平原)等部族;印歐混血種人占31%,白種人占15%,198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27‰。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僅5.9人,西部安第斯山區集中瞭全國人口44.4%,中央谷地占40.1%,東部低地平原僅占15.5%。1982年城鎮人口占總人口42%。居民多信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印第安人各族通用本族語言。

  領土形成和經濟開發過程 玻利維亞是古代印第安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著名的蒂亞瓦納科文化就淵源於的的喀喀湖一帶。當時,印第安人已利用湖水進行灌溉,種植馬鈴薯、玉米,馴養駱馬,還掌握瞭冶煉銅和銅錫合金技術。14世紀歸入印加帝國版圖。1538年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542年隸屬秘魯總督轄區,1776年隸屬拉普拉塔總督轄區。隨著安第斯山區貴金屬(尤其是波托西附近的大銀礦)以及錫礦等資源的發現,西班牙殖民者驅使大批印第安人到礦山從事無償勞役,西部地區逐步出現一些礦業城市,形成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在高原和肥沃的中部谷地侵占大量土地,建立大莊園,為礦山和城市提供糧食和肉乳產品。1825年8月6日獨立,當時領土面積為229.4 萬平方公裡。後與四鄰不斷發生邊界糾紛,導致領土大半喪失,並且失去太平洋岸出海口,成為內陸國。全稱玻利維亞共和國。

  經濟地理 以采礦業為主,制造業不發達,農業落後。國營企業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為瞭維護民族經濟利益,政府先後於1952年和1969年將外資控制的主要經濟部門(礦業、石油)收歸國有,頒佈投資法,鼓勵私人資本開發礦業,並建立瞭許多國營企業。到1980年國營企業已控制瞭石油工業、冶金工業和鐵路運輸的全部、航空業的80%、礦業、電力、水泥的70%、制糖業的45%。經濟發展起伏較大,1971~1976年期間年平均增長率5~6%。1978年以來,由於國際市場錫價下跌,石油出口基本停止,嚴重影響瞭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1980年經濟增長率僅0.8%。

  1982 年采礦業產值(除石油外)占國內生產總值9.5%,礦產品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額的85%以上,是國傢外匯收入的重要來源。錫礦在礦業中占突出地位,1981年提供出口總額的37.8%。錫礦探明儲量約115萬噸,在東科迪勒拉山脈有一條著名的錫礦帶,起自拉巴斯以北大約100公裡處,呈西北—東南向延展到阿根廷邊境處(見彩圖)。1974~1978年錫產量約3~3.3萬噸,僅次於馬來西亞;近年來,高品位富錫礦日趨枯竭,產量下降,1982後產錫2.68萬噸,退居世界第三位,錫礦帶內還伴生有銀、銅、鉛、鎢、鉍等。銀主要產於波托西省,銅產於奧魯羅省,鎢分佈於拉巴斯省,銻主要集中於波托西省和奧魯羅省。1973年在蘇亞雷斯港附近發現穆通大型鐵礦,儲量400~500億噸,含鐵量平均為55%,有的高達65%,分佈在面積52平方公裡、厚度200米左右的鐵礦沉積帶內,並伴生有含錳量45~55%的錳礦石3000萬噸,為拉美最大鐵礦之一。國傢擬以液化天然氣為能源冶煉該礦區的鐵礦石。

玻利維亞“二十世紀”錫礦全景

  石油和天然氣工業是僅次於采錫業的重要經濟部門。1956 年起成為石油輸出國。1974年石油產量曾達211萬噸,石油出口占出口總額的29.3%。近年來,儲量減少,產量下降,國內消費量增加,1979年停止出口石油。1982年石油探明儲量2460萬噸,產量120萬噸。油田主要分佈在南部的新、老兩大油區。老油區在安第斯山前凹陷地帶,從聖克魯斯城向南,經聖克魯斯省、丘基薩卡省、塔裡哈省一直到阿根廷邊境,目前產量約占全國40%;新油區位於安第斯山前凹陷地帶以東查科-貝尼地區,包括聖克魯斯省大部,目前產量約占全國60%。1982年天然氣儲量1614億立方米,產量50.6億立方米,已取代石油,成為僅次於錫的第二大出口品。全國有3個煉油廠:科恰班巴、聖克魯斯和蘇克雷,年加工原油能力300萬噸,其中科恰班巴廠年加工能力達200多萬噸。有輸油、輸氣管道2300多公裡。

  1982年制造業占國內生產總值16%,以傳統的輕紡、食品工業為主,主要有紡織、制糖、釀酒、制革、卷煙、水泥等工業,大多集中在拉巴斯、科恰班巴和聖克魯斯三大城市。冶金、石油化工、汽車、鋼鐵等重工業尚處於創建階段。政府擬在穆通大型鐵礦區興建一座年生產能力160萬噸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仍占重要地位。全國1/2的就業人口從事農業,1982年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17.7%,農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10%左右。農業用地約1100萬公頃,占全國面積10%,其中耕地324萬公頃(有水澆地12.5萬公頃)。主要糧食作物是玉米、馬鈴薯、稻米和小麥,主要分佈在西部高原和中部谷地,產量不足自給。經濟作物有甘蔗、棉花、咖啡、古柯等,可供少量出口,中部谷地為集中產區,東部聖克魯斯省為新興產區。畜牧業約占農業產值50%,經營粗放,西部高原飼養駱馬、羊駝和綿羊,中部谷地以乳牛和豬為主,東部低地平原是主要肉牛產區。林業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45%,集中分佈在東部。

  交通運輸受山地阻隔不很發達。鐵路、公路主要集中在西部高原。全國有鐵路3579公裡,以拉巴斯為中心連接礦區和鄰國港口,主要擔負進出口貨物的運輸。公路約有4萬公裡,其中鋪面公路僅1163公裡,承擔著國內客運的80%以上和貨運的65%。航空運輸對聯系面積廣闊的東部地區起著重要作用。進出口物資通過智利等鄰國海港轉運。

  地區經濟差異:①西部安第斯山區。開發最早、人口稠密、工礦業發達地區。采礦業為經濟支柱,盛產錫、銀、鉛、鋅、鎢等。集中全國制造業的大部分,主要分佈在拉巴斯(石油提煉、機械、食品等)、波托西(礦業中心、冶金)、奧魯羅(冶錫、紡織、食品)等城市。農業以小農經濟粗放經營為主,擁有全國耕地43%,生產馬鈴薯、玉米等糧食作物以及飼養駱馬、羊駝等。②中部谷地區。全國商品農業基地。擁有全國耕地的1/3,占全國農業總產值的40%強,出產咖啡、古柯、棉花、熱帶水果和玉米、小麥、大麥、稻米等,主要分佈在科恰班巴、蘇克雷和塔裡哈3個河谷盆地中。主要城市有科恰班巴、蘇克雷等。③東部低地平原區。地廣人稀,大部分地區尚未開發。20世紀初,北部熱帶雨林區野生橡膠采集曾興盛一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南部熱帶草原土地資源和礦物資源的開發,經濟逐漸發展。以林業和牧牛為主,集中全國大部分的牛和林木產品。礦業有石油、天然氣以及鐵礦石(穆通大型鐵礦)。聖克魯斯城已躍升為全國第二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