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馬克思於1863年8月至1865年底所寫的《資本論》草稿。亦稱《經濟學手稿(1863~1865)》。現被稱為《資本論》的第三部草稿。但也有人認為馬克思的這個草稿,隻包括《資本論》第三卷草稿。

  馬克思在19世紀50年代把自己的經濟學著作命名為《政治經濟學批判》,並先後於1857~1858年,1861~1863年間寫瞭兩部草稿(見《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經濟學手稿(1861~1863)》)。18862年末至1863年初,他決定把書名改為《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並重新設計瞭全書的理論結構。1863年8月,馬克思開始按新的設想寫作《資本論》,到1865年底完成瞭這部包括一至三冊(後來稱為卷)的草稿。

  第Ⅰ冊《資本的生產過程》 共六章。原稿據說大部分都遺失瞭,保存下來的隻有一章,即《第六章·直接生產過程的結果》。第六章原是作為第Ⅰ冊的最末一章寫的,在內容上,既是第Ⅰ冊的總結,又是向第Ⅱ冊過渡的準備。這一章主要分析瞭三個問題:①作為資本產物的商品同作為資本主義生產前提的商品的區別。開始考察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時,商品是出發點。當分析瞭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之後,商品成為資本的產物。馬克思指出,作為資本前提的商品隻是一個具有一定量價值的商品,而作為資本產物的商品則不同。首先,它的價值已經包含著物化瞭的有償勞動和無償勞動兩個部分;其次,作為資本產物的商品已不是單個商品,而是一個商品量,這個商品量既包含預付資本的價值又包含剩餘價值;第三,作為資本產物的商品實際上已經是資本的一種存在形式,即商品資本。②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本冊的前五章考察瞭資本的生產過程。而第六章,則進一步闡明瞭資本主義生產區別於簡單商品生產的最本質的規定性。馬克思分析瞭處在資本生產過程內部的商品同簡單商品的區別、勞動對資本的形式從屬向實際從屬的過渡、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的劃分。③資本主義生產既是物質條件的再生產又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再生產。

  馬克思在1867年出版《資本論》第一卷時,沒有采用這一章。

  第Ⅱ冊《資本的流通過程》 本冊共三章,第一次較為系統地闡述瞭馬克思的資本流通和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第一章《資本流通》和第二章《資本周轉》,分析瞭資本的循環和資本的周轉;第三章《流通和再生產》,分析瞭社會資本再生產過程,論述瞭社會總產品的實現條件,並詳細地考察瞭物質資料再生產過程。在研究社會總產品實現問題時,馬克思假定勞動生產率不發生變化,因此,社會資本再生產的規模決定於預付資本的數量,產品的價值量、使用價值量同新加勞動量成比例增加。但是,物質資料再生產的規模並不完全決定於預付資本的數量。馬克思研究瞭在不增加預付資本數量的條件下,對物質資料再生產規模有重要影響的各種可變因素,其中主要有:固定資本的利用,勞動力的使用,科學技術水平和自然資源的開發。

  這一冊草稿是《資本論》第二卷草稿中的頭一份草稿,還帶有片斷性質,因而恩格斯在編輯出版《資本論》第二卷時沒有采用這一草稿。

  第Ⅲ冊《資本總過程的各種形式》 馬克思在寫作《經濟學手稿(1861~1863)》的過程中,已經建立起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地租理論,並對商業資本、貨幣資本等資本形式作瞭深刻分析,但那時是以同前人論戰的形式,或專題研究的形式論述這些問題的。

  在第Ⅲ冊草稿中,馬克思進一步發展瞭這些理論,第一次全面系統地分析瞭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說明瞭資本運動作為總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

  第Ⅲ冊草稿是《資本論》第三卷的唯一草稿,經恩格斯整理編輯,於1894年出版。

  《資本論(1863~1865年草稿)》的完成是馬克思經濟理論已經成熟的標志。至此,《資本論》的四卷草稿均已寫成(第四卷《剩餘價值理論》草稿於1862年寫成),馬克思創立的工人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全部基本理論都已確立起來。正是在這個堅實的基礎上,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潤色和謄寫,《資本論》第一卷於1867年9月問世。

  馬克思這份草稿的第Ⅰ冊第六章和其他各章的一些散頁以及第Ⅱ冊,由蘇聯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院翻譯,編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49卷。第Ⅲ冊的原稿尚未公佈。

  

參考書目

 恩格斯:《資本論》第二卷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

 恩格斯:《資本論》第三卷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