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馬克思1861~1863年所寫經濟學手稿的一部分,《資本論》第4卷。馬克思主義關於經濟學說史的經典著作。

  寫作與出版經過 19世紀50年代,馬克思計畫把他的經濟學巨著《政治經濟學批判》分作六個分冊。第一分冊資本包括四篇,第一篇研究資本一般。1859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第一分冊隻包括這一篇的前兩章。從1861年8月到1863年7月,馬克思寫瞭這一篇第三章草稿,現現稱為《經濟學手稿(1861~1863)》。這部草稿的第一部分《資本的生產過程》共分五節,前四節闡述瞭馬克思自己的剩餘價值理論,第五節即《剩餘價值理論》,批判地分析瞭剩餘價值理論的歷史。

  在寫作1861~1863年經濟學手稿過程中,馬克思重新研究瞭自己的經濟學著作的理論結構,決定以《資本論》為總標題,把全書分為四冊:①資本的生產過程,②資本的流通過程,③總過程的各種形式,④理論史。按這個計劃,1862~1863年上半年間寫的《剩餘價值理論》就成為《資本論》第四冊(卷)的草稿。

  馬克思生前沒有來得及修訂和出版《剩餘價值理論》,所以,這部草稿就成瞭《資本論》第四卷的唯一草稿。馬克思逝世後,F.恩格斯編輯出版瞭《資本論》的第二卷和第三卷,但恩格斯沒有實現出版《剩餘價值理論》的宿願就與世長辭瞭。

1861~1863年手稿第10本

  恩格斯臨終前將馬克思的全部經濟學手稿都交給瞭馬克思的幼女愛琳娜。後來,《剩餘價值理論》草稿轉交給K.考茨基。經考茨基編輯整理,於1905~1910年間分三卷出版。考茨基在出版此書時,沒有按照馬克思的計劃,把它作為《資本論》的第四卷,而是把它作為與《資本論》並立的獨立著作。

  這部著作的第二個版本是蘇共中央馬克思列寧主義研究院編輯的《剩餘價值理論》。這個版本以馬克思的原稿為依據譯成俄文,基本上按原稿的順序把全書編為三冊,先後於1954、1957、1961年出版。此後,又於1962~1964年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第26卷Ⅰ、Ⅱ、Ⅲ出版。

  蘇聯和民主德國合編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國際版第二部分第三卷,分6冊全文發表瞭馬克思的《經濟學手稿(1861~1863)》,其中,第2~4冊就是《剩餘價值理論》,是完全按照馬克思的原稿發表的。

  這部著作的第一個中譯本是郭大力依據考茨基整理的版本翻譯的,於1949年分三卷由實踐出版社出版。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依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俄文第2版第26卷翻譯瞭《剩餘價值理論》,於1972~1974年出版。

  基本內容 這部著作系統地分析批判瞭17世紀中葉以來資產階級經濟學傢關於剩餘價值的理論。馬克思的分析是從評論18世紀中葉英國的J.斯圖亞特的觀點開始的。馬克思認為重商主義者最早在利潤形式上考察瞭剩餘價值,而“斯圖亞特是貨幣主義和重商主義體系的合理的表達者”(《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第13頁)。馬克思在後來又補充研究瞭在古典政治經濟學形成過程中起重大作用的W.配第、J.洛克(1632~1704)、D.諾思(1641~1691)、J.馬西(?~1784)和D.休謨(1711~1776)的觀點。

  馬克思考察瞭18世紀中期以F.魁奈為代表的法國重農學派對剩餘價值的來源問題的論述。重農學派認為社會財富不是在流通領域,而是在農業生產部門中創造的。這樣,他們在政治經濟學史上就第一次把關於剩餘價值起源的研究從流通領域轉到瞭直接生產領域,為分析資本主義生產奠定瞭基礎。重農學派還研究瞭資本在勞動過程中借以存在的物質要素及其構成,研究瞭資本在流通過程中所采取的形式以及資本流通過程同社會再生產過程之間的聯系。馬克思高度評價重農學派的這些重大貢獻,稱他們為“現代政治經濟學的真正鼻祖”,把魁奈在《經濟表》中對社會再生產過程的分析,譽為當時政治經濟學“所提出的一切思想中最有天才的思想”(同前,第26卷Ⅰ,第15、366頁)。但是,重農學派混淆瞭價值和使用價值,並在使用價值形態上研究“純產品”來源及生產,因此認為隻有農業才是唯一的生產部門,而地租則是剩餘價值的真正形式。法國重農學派的另一個重要代表A.-R.-J.杜爾哥一方面把地租(剩餘價值)解釋為對別人勞動的占有,另一方面又把它說成是“自然的賜予”。

  馬克思指出,18世紀英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傢A.斯密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起瞭重要作用。在他那裡,“政治經濟學已發展為某種整體,它所包括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形成”(同前,第26卷Ⅱ,第181頁)。斯密第一次把價值歸結為一般社會勞動,並從這一觀點出發,把利潤和地租看成是對工人所創造出來的價值的扣除,被資本傢和土地所有者無償地占有。這說明他已認識到瞭剩餘價值的真正起源。不過,在斯密的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中既有正確見解,又有錯誤的、庸俗的見解。由於斯密不能區分勞動和勞動力,因而無法在價值規律的基礎上說明利潤如何從勞動與資本的交換中產生出來,他又提出瞭價值由收入決定,即工資、利潤、地租三種收入是價值的源泉,把利潤和地租解釋為對資本和土地的自然報酬。他還提出瞭社會年總產品的價值是由工資、利潤、地租構成的錯誤教條。此外,馬克思還研究瞭斯密的生產勞動和非生產勞動的理論。斯密正確地指出,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同資本相交換的勞動是生產勞動,同收入相交換的勞動是非生產勞動。可是,斯密又用是否生產物質產品來區分資本主義的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

  在本書中,馬克思詳細地分析瞭D.李嘉圖的主要經濟學著作《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對李嘉圖的地租理論、費用價格理論、剩餘價值理論、利潤理論,以及積累理論進行瞭深入的研究。李嘉圖拋棄瞭斯密價值理論中自相矛盾的解釋,對價值決定於勞動時間這一規定作瞭透徹的表述和發揮,並在勞動價值理論的基礎上論述瞭工資和利潤的關系以及利潤和地租的對立,“揭示並說明瞭階級之間的經濟對立,……這樣一來,在政治經濟學中,歷史鬥爭和歷史發展過程的根源被抓住瞭,並且被揭示出來瞭”(同前,第26卷Ⅱ,第183頁)。李嘉圖十分重視對地租問題的研究,並正確地把地租理論同勞動價值理論聯系起來。但是,他錯誤地把級差地租的產生同所謂“土地收益遞減規律”聯系在一起,而且還認為不存在絕對地租。李嘉圖否認絕對地租的存在,其根本原因是把生產價格與價值混同起來。他沒有對利潤向平均利潤的轉化、價值向生產價格的轉化做出正確的說明,也沒有在價值規律基礎上說明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這個事實。馬克思在詳細地分析瞭李嘉圖地租理論上的錯誤觀點的同時,還批判瞭德國庸俗經濟學傢J.K.洛貝爾圖斯-亞格措夫(1805~1875)的“新地租理論”,並且批判瞭李嘉圖用土地收益遞減規律來說明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的錯誤,以及否認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必然發生普遍生產過剩危機的錯誤。

  馬克思考察瞭19世紀30~50年代庸俗經濟學的出現、古典經濟學瓦解的歷史過程,揭露瞭庸俗經濟學的階級本質及其在理論上的謬誤。

  馬克思首先批判瞭英國庸俗政治經濟學創始人T.R.馬爾薩斯的經濟學理論。馬爾薩斯抓住李嘉圖由於無法正確說明勞動與資本的交換與價值規律的“矛盾”、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與價值規律的“矛盾”所造成的混亂,攻擊並企圖推翻李嘉圖的勞動價值理論。他認為商品的價值由商品所能支配或交換到的勞動量決定,而利潤則來自於商品交換。為瞭實現利潤,必須有不是賣者的買者,也就是必須有土地所有者、年金領取者、牧師以及他們的傢仆、侍從等一切非生產的消費者。馬克思指出,馬爾薩斯的價值理論,是公開為土地所有者及貴族的階級利益辯護的。

  馬克思還批判分析瞭R.托倫斯(1780~1864)、J.密爾、J.R.麥克庫洛赫、S.貝利(1791~1870)、J.S.密爾等人的理論,深刻地揭示瞭古典經濟學派瓦解和庸俗經濟學派形成、發展的過程。馬克思指出,李嘉圖學派的解體“是在這樣兩點上:(1)資本和勞動之間按照價值規律交換。(2)一般利潤率的形成。把剩餘價值和利潤等同起來。不理解價值和費用價格的關系”(同前,第26卷Ⅲ,第259頁)。

  在古典政治經濟學瓦解和庸俗政治經濟學形成的歷史時期內,還出現瞭一些從無產階級立場出發,以李嘉圖學說作為依據,批判資本主義生產的空想社會主義者,如英國經濟學傢P.雷文斯通(?~1830)、T.霍吉斯金(1787~1869)等人。他們利用李嘉圖的價值理論和剩餘價值理論論證資產階級對工人階級的剝削,論證資本主義生產的不合理性。馬克思肯定瞭他們理論中的正確論點,同時也指出,他們並沒有克服李嘉圖學說中的混亂。這個時期,雖然古典政治經濟學已處在瓦解過程中,但仍有幾位經濟學傢在某些論點上發展瞭古典政治經濟學。馬克思分析瞭英國經濟學傢G.拉姆賽(1800~1871)和R.瓊斯(1790~1855)、瑞士經濟學傢 A.-E.舍爾比利埃(1797~1869)的著作,認為他們在區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問題上、在分析資本有機構成作用問題上做出瞭一定貢獻。

  重要意義 馬克思圍繞政治經濟學資本主義部分的核心問題即剩餘價值理論,系統地研究瞭17世紀中葉至19世紀50年代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史,詳細地分析瞭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各派的理論觀點,肯定瞭他們在科學理論上的貢獻,批判瞭他們的謬誤,公正地評價瞭他們在經濟學說史上的地位,透徹地闡明瞭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庸俗化過程,深刻地揭示瞭庸俗政治經濟學產生的歷史條件和階級基礎。《剩餘價值理論》是《資本論》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有關政治經濟學史的經典著作。馬克思分析資產階級經濟學說史所運用的方法論,以及評價各個學派、各個代表人物的原則和依據,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剩餘價值理論》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說史的重要文獻。對資產階級經濟學傢的剩餘價值理論的分析,促進瞭馬克思自己的經濟理論的發展。馬克思在研究斯密和魁奈的理論時,建立瞭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的基本原理和關於生產勞動的理論;在研究李嘉圖學說的過程中,建立和發展瞭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理論、絕對地租理論和生產過剩危機理論。

  

參考書目

 恩格斯:《〈資本論〉第二卷序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