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充分發揮生態經濟效益以促進持續增產的農業經營方式。其特點是把農業的物件看作一個生態系統整體,根據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遵循生態系統能量轉化、物質迴圈和分層多級利用原則,通過提高太陽能利用率、生物能轉化率以增加多種農產品產量。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機械化、化肥化為主要標誌的“石油農業”在全世界範圍內有瞭迅猛的發展,以高能量的投入換取高產量。它極大地促進瞭現代化農業的發展,但也提高瞭成本,造成瞭能源緊張,並並在不同程度上影響瞭自然生態平衡。“石油農業”的缺點表明,單靠它不能永久有效地維持農業的繁榮,相反還會阻礙農業的發展,因此,必須在繼續發揮現代物質技術基礎作用的同時,尋求一條新的發展農業的道路。生態農業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的。

  20世紀60年代,生態農業的概念一提出,就得到瞭普遍的重視。農業發達國傢以及發展中國傢,都開始瞭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和生產試驗。有的國傢興辦瞭生態農場,註意提高能量轉化率、生物生產率和廢物利用率,取得瞭很好的經濟效果。生態農業已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趨勢。一些未來學傢把它視為發展農業的長久之計,認為未來農業的象征不是拖拉機、化肥、農藥等,而是生態農業。有的學者認為,當前世界農業的發展,已經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即生態農業的階段。

  中國農業歷史久遠,自古以來就積累瞭生態農業的初步經驗。10世紀初在珠江三角洲出現的“桑基魚塘”的結合形式,就是生態農業的一種雛形。其做法是:種桑養蠶,蠶沙養魚,塘泥肥桑,形成良好的生態循環系統,充分利用各種農業資源,既保持瞭生態系統的平衡穩定,又達到瞭很高的生產效率。桑基魚塘的形式逐漸擴展,出現瞭庶基魚塘、菜基魚塘、稻基魚塘等多種新的農業生產結構。它的組合形式也不斷地豐富和多樣化,例如在循環系統中加進沼氣利用的環節,使植物轉化利用太陽能的作用發揮更充分,農村物質利用更合理有效。

廣東順德的桑基魚塘

  生態農業(即有機農業與必要的現代物質技術手段相結合)也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方向。中國農業以有機農業為特征,便於接受生態農業思想。發展生態農業要把中國傳統有機農業的成功經驗與現代各種農業科學技術的成就結合起來,組成先進的生態農業系統,取得充分利用自然的最大綜合效果。中國生態農業的發展還要結合中國人口多、耕地少、集約耕作的具體國情,具有自己的特色。生態農業沒有固定的格式,各地要結合自然、經濟的不同條件,因地制宜地發揮地區優勢。